说起敦煌,大家脑海里是不是总是浮现出壁画上那一抹又一抹斑斓的色彩,或者玉门关外驼铃悠悠?这些记忆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那些画、那些断壁残垣,背后站着一整个民族自古至今的坚韧与梦想。可每当我们在朋友圈刷到这些文化瑰宝的照片,心里有没有生出过一个疑问: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好东西,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甚至和科技工业有什么真正的关系?莫高窟的那一点点“青绿”,难道只能躺在书本上、展柜里,成为打卡圣地吗?
这个思路往下想,真就能拎出不少门道。文明传承到底应该是件什么事?现在人人都在喊“创新”,难道创新只能从无到有,不能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我们是不是习惯于在各种演讲、展览里喊“中华文明”,可一旦落到现实、尤其是那些钢铁打包、程序数据满天飞的现代工业场景里,就觉得这些大词有些远、虚、不着边。这时候,长城汽车和央视新闻《中国经济引力场》办的这场敦煌之旅,我是越琢磨越觉得耐人寻味。
咱们先说一说长城汽车魏建军这波操作。“车是铁,文化是魂”,这话说得挺好听,可真要让现代汽车和敦煌这座历史巨无霸搭上关系,也不是胡吹牛。你看,魏建军在敦煌莫高窟、汉长城遗迹这些地方走了一圈,不是去拍两张照片、给品牌刷流量,而是去面对面的思考了一道关键题:在汽车行业杀成红海、内卷到极致的今天,到底靠什么才能稳得住、走得远?是价格卷得天昏地暗,还是技术指标堆得目不暇接,抑或拼的就是广告创意?这些手段看似喧嚣,实际上都不长久。正如老祖宗修长城那会儿,不可能只想着今天的城砖怎么垒得快点、更霸气,而是时时刻刻惦记着“必得守住这一方土地,说到做到,绝无退缩”的那股子狠劲。
魏建军在玉门关前对着汉长城的断壁发呆,大概想的就是这个——一项伟大的事业、一个能穿越风雨的品牌,一定是有根的。这个“根”,今天说叫“文化传承”,古时候讲就是“精神气”。所以,他拉着工程师们慢慢在莫高窟217窟的壁画前琢磨:“这青绿、这空间感,到底有什么独到的地方?”人家不是停在“好看、酷”几个字,而是真的把这种美学化进了自己最得意的产品线里。“坦克500”那款敦煌绿你们看了没?它真不是简单的绿色蹭一蹭热度,而是 10万次调漆才和莫高窟壁画里的青绿对上了味。你说功能上无非是个颜色,可实际上,这才是咱们现代制造业里极缺的“文化温度”。你开着这样的车穿梭在中国的山河之间,回头率不只是靠外观,更是带着审美和文化自信走在大路上。不吹不黑,这才叫让历史走进现实,让产品活成了流动的敦煌文化。
再往深里想想,这些做法有没有真正提升竞争力?当然有。为什么?技术和文化,从不对立,恰恰能相互成全。一辆车能不能保值、能不能卖出去,用户当然要看配置看性价比,可在一众“内卷王”里,谁能把中国五千年智慧里的那点气质、灵魂、审美都装进车里?只有长城汽车肯扎在自己身上不断砍掉浮躁、狠狠往深里钻。你看,人家搞自主动力矩阵,不是嘴上说说混动、插混就算法力高强,而是亲力亲为,油电全通杀,智能全地形技术也自己造。就说“赛弗现象”吧,二十多年前中国越野基本算空白,硬生生让一帮老百姓把国产品牌玩出动力玩出面子。
到了今天,连越野都可以细分到雪地、沙地、山地、泥地十级分层了,这种分级本事和人性化在哪?不是让一帮老司机炫技,而是让普通用户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安全+激情并存。不仅国内玩得溜,连中国环塔拉力赛里几乎是各路英雄聚首,坦克300 Hi4-T、二代哈弗H9、V6火炮这些名字,别的品牌一听都打怵。就凭这一身的硬核本事,再叠加“敦煌魂、长城志”——不是谁都能装得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刷到流量就有用,那是百炼成钢。
企业家们都愿意讲“初心”,可初心真正有分量的时候,不在发言稿里,而在“我们要干什么、为谁而干”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上。长城汽车为啥取名‘长城’,为啥用‘万里精神’?道理特简单,有了这碉堡的名字,创业者背上包袱就不能任性了。从六十几个人的小厂,到今天八万多员工还直面全球市场的竞争,人家守住的可不是一纸承诺,而是一代代工人、设计师、工程师的家、未来、甚至孩子的桌上饭碗。企业立得住,社会才稳得住,这不是虚的,是每天每家每户、每张工资单上都刻着的重。
最让我共情的,是长城汽车始终不肯陷进“价格战内卷”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消耗战。你降价一百我砍两百,最后倒了谁赢?最后只能让市场空着、技术断档、品牌塌房。人家长城偏要反其道而行,“我不卷价格,我卷质量,我卷创新,我卷人性”。文化赋能、技术升级,从中国出发,后来还真就能一路走到欧洲、中东、拉美。你现在去海外看,已经有不少本地化工厂、销售网点,都在潜移默化地把中国制造的“亮剑”精神和审美气质慢慢渗透给全球消费者。这是真正的“出口不是货,而是文化和价值”。对标那些百年老厂,谁说中国品牌只能打一锤子买卖,现在咱们也能靠文化和技术站稳脚跟。
说到底,长城汽车和敦煌文化的结合不是噱头,而是一个新命题的答案。这个时代太需要这样的实践了。我们到底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文化?不是靠封存博物馆、不是靠一遍又一遍的讲坛和宣传片,一定要像长城汽车这样,下到产品,下到每一道工艺、每一丝设计、每一行代码里,让人们用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让车主不再只是机械地开一台机器,而是在感受中国文明的脉动——这是一种活生生的传承。
现在问题来了:下一个“敦煌精神”藏在哪儿?还有多少中国品牌,愿意像长城汽车一样,不怕压力、不卷价格、只卷品质、卷文化?这是留给所有制造业的终极拷问。如果只是比拼谁家广告做得花,谁家价格跌得狠,咱们永远只是短平快选手,拼不过那些资本和资源比咱们多得多的国际大厂。可一旦中国品牌扎下根,认认真真打磨技术,把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儿“魂”融进每一点创新,拼的是五千年的传承加上今天的开放包容,那才是真正能走出来,能走进去的未来之路。
别说什么长城汽车是特例,只要你愿意深钻下去,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基因流淌。咱们今天用工业和科技说话,但也不能忘了,每一台车、每一栋现代建筑、每一件商品,背后都应该藏着点历史感、文化味。那样我们才是全面的自己,才是完整的中国品牌。
最后还想再问一句:你用没用过自己见过最中国、最有文化气质的产品?你所青睐的品牌,有没有像长城一样,把文化、技术、责任化成点滴细节,日拱一卒地推进?我盼着,不止是汽车,不止是“敦煌与长城”,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都能靠自己的坚守,靠对历史的敬畏、对技术的尊重、对文化的呵护,带咱们走向真正广阔的“万里征程”。谁说中华文明只能存于古籍?它完全可以漂流进每个产品的温度里,照进我们现在与未来的每一道光里。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