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

最近圈子里有个暴论,说新能源重卡,就是拉货的大卡车搞电动,三年内渗透率要干到50%。

讲真,我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看了看日历,确认今天不是愚人节,然后又摸了摸自己的额头,确认没发烧。50%,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马路上一半的擎天柱都变成了电动的,充电桩比服务区的厕所还紧张,传统发动机厂可以直接开追悼会了。这已经不是什么行业变革了,这是直接掀桌子,把柴油和天然气的骨灰都给扬了。

这帮专家,有时候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但你别说,这事儿还真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福伊特,一个搞传动的老牌德国巨头,他们中国区的老总陈洪国就被拉出来问,你怎么看?陈总的回答就很艺术,翻译过来就是:我不是专家,我不算命,但我觉得你们有点过于乐观了。这话说得,既有德国人的严谨,又充满了中年人的疲惫,仿佛在说“你们继续吹,我先走一步”。

他给了一个框架,叫什么“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场景,长期看技术”。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级?特别有道理?但你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短期靠喂奶,中期看能不能断奶自己找饭吃,长期看基因好不好,会不会夭折。

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有驾

你看,政策这东西,就是强心针,一针下去销量“噌”就上去了,跟打了鸡血一样。什么以旧换新,什么补贴,本质就是国家掏钱请你体验新时代。但这玩意儿是双刃剑,今天把药吃了,明后天的需求就给透支了。药效一过,该瘫还是得瘫。你总不能指望一个行业永远活在ICU里靠输液吧?这就好比修仙小说里的主角,前期靠丹药强行提升境界,根基不稳,后面渡劫的时候,天雷一劈,直接就寄了。

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有驾

然后是场景,这个更要命。现在的新能源重卡都在干嘛?在港口、在矿山、在钢厂里头搞短驳。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圈定好的、可控的范围里,玩“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游戏。路线固定,距离不长,回家就有充电桩,跟上下班打卡一样规律。这种场景能占多大盘子?陈总说了,30%顶天了。剩下的70%是啥?是星辰大海,是横跨几千公里的干线物流,是绿通,是冷链。

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有驾

你可以想象一个荒诞的画面:一个开着电动重卡的师傅,拉着一车马上要烂掉的水果,结果在高速上发现续航还差200公里,前面服务区还没充电桩。他绝望地看着仪表盘,那一刻,他想的不是环保,不是智能,而是想把这坨铁疙疙瘩当场引爆。而旁边,一辆烧柴油的解放J7呼啸而过,司机大哥甚至还有闲心摇下窗户,对他比了个中指,喊了一句“加油哦”,一语双关,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更强。这就是现实,现实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不讲理。

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有驾

说真的,我每次看到重卡都觉得司机师傅们太不容易了,那腰椎间盘突出估计都是标配。

最后就是技术,这才是真正的天花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座五指山。核心就是那个该死的电瓶疙瘩。现在的电池,能量密度约等于一块压缩毛巾,看着不大,死沉死沉的。一吨重的电池包,才能换来100度电。车上背着几吨重的电池跑,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赛博朋克的事情。而且这玩意儿还贼贵,占了整车成本的一半。你等于买电池送了个车。

在电池技术没有像道诡异仙里的主角一样开悟、飞升之前,新能源重卡想跟柴油车、燃气车在同一个擂台上公平对决,不靠裁判(政策)拉偏架,基本没戏。所以陈总预测,未来几年能稳定在30%-40%就不错了。这个判断,我觉得不是悲观,是清醒。是那种蹦了三年迪之后,突然有一天决定回家好好过日子的清醒。

写到这我感觉自己有点像个算命的,拿着政策、场景、技术三个龟壳在这儿摇,其实摇出来都是废话。因为当一个行业真的要爆发,从来不是这些东西准备好了,而是有疯子下场了。

如果渗透率真的到了50%,那整个世界都会变得非常魔幻。传统发动机、变速箱企业,就不是转型的问题了,是转世的问题。整个产业链,不,整个生态圈大乱斗,都会被重塑。这就像三体人来了,你的物理学不存在了,大家只能从头再来。电网的负荷、充电的基建、甚至司机的就业结构,全都要跟着颠覆。这不是换个发动机,这是直接换了个星球。

所以你看福伊特这种老江湖,就特别稳。他们没有all in电动化,而是搞起了“多点布局”。你以为他们在研究电,诶,他们其实悄悄把氢能也给点了。你以为他们只搞氢能,诶,他们传统的变速箱和液力缓速器也没扔。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把我按死”的掀桌子防御策略。他们7年前就开始搞电驱,第一代产品又大又贵,市场不买账,跟个行为艺术品似的。但他们不放弃,今年搞出了第二代,体积减半,成本大降,明年就本地化生产。这叫卧薪尝胆。

更有意思的是氢能。福伊特直接搞起了“一条龙服务”,从储氢的瓶子(还是70兆帕的四型瓶,典中典的高端货),到用氢的系统,全给你配齐了。不管是氢内燃机还是燃料电池,两边下注,主打一个“成年人我全都要”。这操作,就问你怕不怕?同行看了也得傻。这已经不是在做生意了,这是在修仙,电、氢、油三条道,同时修炼,万一哪天电动车路线走火入魔了,我这边氢能直接飞升,立于不败之地。

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有驾

我作为一个被各种新概念轰炸到麻木的中年人,看到这种操作,内心是佩服的。因为我真的经历过那种“一个风口来了,所有人都疯了”的时代。最后风停了,摔死的都是猪,而那些在地上安安静静走路的,还走着。

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有驾

福伊特的逻辑就是,我可能跑得慢,但我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我不追求成为那个最快的,但我努力成为那个活到最后的。在产品质量、系统集成、客户服务上给你搞点技术壁垒,让你想抄都抄不明白。这种企业,是那种平时在班里不声不响,但每次考试都稳定在前十的学霸。

所以,新能源重卡渗透率三年内到底能不能破50%?

我觉得能。

为什么?因为前面所有的逻辑分析,都是基于理性的。但中国的市场,从来就不是纯理性的。它更像一个巨大的、充满了荷尔蒙的修罗场。只要有一个巨头,一个不讲理的鲶鱼,带着“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觉悟冲进来,用自爆式的价格和配置,把整个餐厅给炸了,那么所有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别再分析政策和技术了,决定新能源重卡未来的,是谁先发疯-有驾

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到那个时候,什么技术瓶颈,什么应用场景,都会在疯狂的资本和订单面前被强行填平。决定未来的,不是专家的预测,而是谁先发疯。

而福伊特这样的企业,他们做的,就是在等待那个疯子出现的时候,确保自己手里有足够多的武器,不管新世界是什么规则,他们都能玩下去。稳,就是他们最大的疯狂。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