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子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小米SU7的登场了。
自从雷军在发布会上把这款车的价格和配置一公布,整个网络就像炸了锅一样,讨论声一浪高过一浪。
紧接着,各地小米汽车门店人山人海,订单量也是蹭蹭往上涨,这架势让不少同行都看呆了。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一个做手机和家电的企业,第一次造车就能这么火,这车到底是真的有那么好,还是全靠营销吹出来的?
咱们今天不偏不倚,就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结合第一批拿到车的主们最真实的反馈,来聊一聊这小米SU7,究竟是物超所值,还是有些地方被大家神化了。
咱们先说说让车主们津津乐道的那些优点。
要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还得是它的动力表现。
很多车主都说,这车开起来一个字,就是“猛”。
小米确实把他们做手机那套“性能发烧”的理念带到了汽车上。
即便是最基础的后驱版本,电机也能输出二百多千瓦的功率,百公里加速只要五秒多,这个成绩在马路上已经能让绝大多数车只能看着你的尾灯了。
而那个顶配的四驱版本就更夸张了,前后两个电机加起来,功率接近五百千瓦,扭矩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八百多牛·米。
反映到实际驾驶上,就是百公里加速只需要短短的2.78秒。
这是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你坐在车里,深踩一下电门,那种强烈的推背感会瞬间把你整个人死死地按在座椅上,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感觉就像坐上了弹射起飞的战斗机。
在二十多万这个价位,能提供这种百万级跑车才有的加速体验,确实是小米SU7一个非常大的卖点,也难怪那么多追求驾驶乐趣的年轻人会为它着迷。
除了跑得快,小米SU7在配置方面也延续了小米一贯的厚道作风。
很多人都觉得,花二十多万买这车,得到的配置远超预期,感觉很值。
比如续航里程,即便是入门版,官方公布的CLTC工况续航也达到了700公里,高配版本更是超过了800公里,这个数据在同级别的电车里算是相当不错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的续-航焦虑。
车内的舒适性配置也给得很足,像是前排座椅的加热、通风功能,在很多传统品牌里这都是需要加钱选装的,但在小米SU7上基本都是标配。
甚至连后排座椅加热、驾驶座的头枕音响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这种“入门即高配”的做法,让消费者感觉到了厂家的诚意,觉得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这也是它能吸引大量订单的重要原因。
当然,车无完车,夸完了优点,咱们也得说说那些让车主们一边开着一边忍不住吐槽的地方。
其中,被提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后排空间。
在发布会上,为了展示SU7的空间优势,雷军曾拿它和宝马5系做对比,给了大家一个“后排很宽敞”的心理预期。
但是,等车主们真正坐进后排时,特别是身高超过一米八的男士,普遍反映有点憋屈。
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头部空间上,因为小米SU7为了追求非常流畅动感的溜背造型,车顶线条从B柱之后就快速向下倾斜,这就不可避免地牺牲了一部分后排的垂直空间。
结果就是,个子高一点的乘客坐在后排,稍微坐直一点,头发就很容易蹭到车顶,长时间乘坐会感觉比较压抑。
所以说,小米SU7的后排更适合短途应急,或者坐身材娇小的女士和小孩。
如果想让一家人,尤其是后排坐着大高个,舒舒服服地进行长途旅行,那它的空间表现可能确实会让你有些失望。
它更像是一辆为驾驶者服务的大玩具,而不是一辆纯粹的家用舒适型轿车。
另一个让部分车主感到困惑的,是实际续航里程和官方数据之间的差距。
按理说,官方标称的七八百公里续航已经很优秀了,但实际用起来,续航“打折”的情况还是比较明显的。
尤其是一些购买了四驱高性能版的车主反映,如果在城市里开车风格比较激烈,喜欢体验那种迅猛的加速感,那么实际能跑的里程可能也就四百公里左右,折扣率有点偏高。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就像一个人,你让他百米冲刺跑,和他慢跑散步,消耗的体能肯定是天差地别。
那台能跑进3秒的强大电机,在全力输出时,耗电量自然也是巨大的。
你享受了极致的性能,就必然要付出更多的能耗作为代价。
问题在于,这个“折扣”的幅度超出了不少人的心理预期。
大家希望的是续航能更扎实一些,而不是在仪表盘上看着一个很高的数字,心里却没底。
这也说明,小米在电池管理系统和能耗控制算法上,可能还有需要继续优化和提升的空间。
最后,我们来聊聊小米SU7的“灵魂”——智能化系统。
这部分得分开来看,一个是智能座舱,一个是智能驾驶。
在智能座舱这方面,小米可以说是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发挥到了极致。
得益于多年在手机领域的深厚积累,SU7的车机系统用起来就跟一部顶配的小米手机一样,屏幕清晰,操作流畅,几乎没有任何卡顿。
特别是它搭载的高通骁龙8295芯片,配合小米自家的澎湃OS系统,人机交互体验做得非常出色。
比如它的语音助手,可以识别车内五个不同位置乘客发出的指令,无论你坐在哪个座位上,直接说“打开车窗”或者“把空调调低两度”,系统都能准确地为你服务,这种智能和便捷程度,在目前市面上的所有车型中都属于顶尖水平。
可以说,只要你坐在车里,它能给你提供的科技感和娱乐体验是完全拉满的。
然而,在另一个代表未来方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上,小米SU7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偏科”了。
虽然从硬件上看,高配车型搭载了两颗英伟达的顶级芯片,总算力超过500TOPS,还配备了激光雷达,这套“装备”绝对是行业一流水平。
但是,好的硬件并不直接等于好的体验。
智能驾驶更考验的是软件算法的成熟度和海量真实路况数据的积累。
从目前很多车主的实际反馈来看,小米的这套智驾系统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城市路口,或者遇到突然加塞的车辆时,表现得还像一个“新手司机”,反应会有些迟疑,或者采取的避让策略比较保守,离大家期望中那种“老司机”般的从容还有差距。
相比之下,像华为问界系列所搭载的鸿蒙智行系统,经过了更长时间和更多数据的“喂养”,在无需高精地图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方面,表现确实要更加成熟和稳定。
这说明,在智能驾驶这条高科技赛道上,小米虽然起点很高,但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追赶的“后浪”,它需要时间去积累数据,去迭代算法,才能真正把硬件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