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早上在通勤路上看到一辆速腾,外观没啥新意,但那股熟悉的感觉特别强烈。开车的时候,窗外公司贴的促销横幅还在,大字写着7万多起。这让我忍不住冒出一句:好像那种价低得让你觉得没底气的感觉,谁都能感受到。
上个月的乘联会数据让我印象深刻。速腾零售才两万多台,跟轩逸比,全靠那几万的让利拉上来的。官方价格调到7.98万,优惠幅度乖乖的,估计实际到店价还得打个折。这个价格大概意味着什么?比同平台的朗逸还便宜点,甚至能在某些城市跟卡罗拉一拼。你单从价格屏幕上都能感受到,合资A级车利润空间压到极点,基本就是在靠薄利多销或者拼销量了。
不过说实话,我还挺喜欢这次的策略——不是拼硬核品牌溢价,而是拼性价比。但现实问题在于,速腾的动力系统短板明显——1.5L自吸81kW,起步很响应没错,可加速12秒多点,这个数据在同级车里处于后段。轩逸的CVT配合1.6L引擎,10秒不到的成绩比速腾快不少。速腾用了点心思——那套DCC悬架,成本大概1400元,能让底盘质感比之前麦弗逊+扭力梁的轩逸更有料。你试过不用说了吗?我试驾过,不夸张,底盘的调校确实打了个翻身仗。安全方面,八个气囊,低配轩逸才四个,这点倒是真有面子。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车身长度4791mm,跟同级车基本没啥差别,但后排真offer的膝部空间只有104mm,差不多两拳头那么大,座得还挺舒服。车机搭载骁龙8155芯片,导航冷启动只要2.8秒,比去年快了一倍多。油耗方面,WLTC标称5.9L/100km,跟轩逸差不多,算是还算节油。哎,说到油耗,我心里还在暗想一种可能:是不是自主品牌的低油耗技术反而更适合......(这段先按下不表)
降价后能不能逆转销量天花板?就我估算,第一波促销,20%-30%的订单提升很正常。假设转化率25%,9月速腾销量能冲到2.5万台左右。这个数字一出来,甚至可能把它拉回前几名。可价格门槛一 lowered,用户感知的安全感其实还是在品牌上。有人说:外观丑,有点像桑塔纳。我倒觉得,颜值不算差,主要还是品牌光环变淡了。这让我想起,速腾服役多年,车身工艺确实比很多国产车精细,底盘质感也算合资队伍的标杆。
我有个问题:如果速腾继续靠降价争市场,利润还能撑多久?现在看,底部利润空间压缩到极致。厂家让利再加点补贴,某些城市落地价就能低于9万。而对比一汽大众的库存策略,将存量车贴息3年,还赠送保养,用心挺多的。你觉得,在这种价格战下,车企还能维持盈利能力么?
从供应链角度讲,压低成本、提升工艺的难度在增加。那套骁龙芯片,虽然买到就是赚到,但供货确实不是稳赢的。而且,现在很多零件都依赖特定供应商,变数多。不想深陷术语,但像底盘调校、车机系统这类软硬结合的事情,其实很像装修:拿个好材料不一定难,怎么搭配、怎么调试,才是关键。速腾用DCC悬架,成本虽小,但调校没做好,反而会摔跤。
这里我想问,您觉得这个价位的车,安全跟品质哪个更重要?我觉得,安全是底线,但品质不一定……或者说,品质其实很难量化。你在用车一段时间后,会发现,有些软实力才是真正的看不见的差别。比如我身边那修理工,曾经说:一辆车最贵的其实不是那辆钱多的车,而是后续的维护成本。如果一个车用料差,开几年后故障多,你还觉得优惠划算吗?这点我其实挺犹豫的。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速腾的品牌还能支撑住刚性需求吗?尤其是在年轻人眼中,合资车越变越像无趣的找钱机器。还记得去年那个朋友说的:我就喜欢那个金属感好点的,车前脸看着像大块拼贴。我真觉得,就是颜值和感觉的问题。可能,价格战能拉开一时的差距,但长期来看,用户还会不会更看中那份情感连接或者是谁给我带来的安全感?
就像我手头的那辆旧车,虽然满载着回忆——青春、年轻、自由——但开了十年,还是觉得那种当初的感觉特别难复制。你会不会也有一样的感受?比如那次朋友盯着速腾说:这车,平平无奇但挺踏实。我就笑——也许踏实才是最难得的东西吧。
你觉得,速腾这次的7万+价格,真的能扭转颓势吗?毕竟,价格只是门槛,售后、品牌认知,甚至未来续航和智能化,才是真正的考卷。我也不敢太早下结论,也许再过半年,市场就给我答案。比如那天那个销售跟我说:用户最关心的,不是价格,是用得安心。——但我自己划算的定义,也就是那点微妙的差别。
在我看着那辆渐行渐远的速腾,心里暗暗想到:这个价位,或者说这份低价策略,是不是比我预想的更难把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