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11点,地下车库空无一人。一辆黑色途锐静静地躺在黄光下,像是退役多年的老兵,被人遗忘在角落。刚擦亮的前格栅依然能倒映出人生百态,唯独听不到引擎那一声闷响。车身贴纸已经发白,车钥匙静静地挂在门口钩子上,快两个月没人动它了。我偶尔路过,总想着,如果这台途锐有记忆,大概也没想到——那句“再见”,其实只是在给它换个活法的间奏。
要是你是途锐的主人,听说这车要停产了,还会舍得把它卖掉吗?或者,你会翻开朋友圈,把那张自己16年前在展厅、穿着校服合影的照片重新发一次怀旧?
两个月前,业内消息灵通人士忽然挤眉弄眼地端出了个“重磅新闻”——途锐要在2026年正式停售。这个消息,像一颗小石子,砸进了车迷和老销量榜的水潭。大家都还记得它的“家世”——和保时捷卡宴、奥迪Q7共用MLB平台、当年配的W12/V10发动机、曾经的欧美豪华路权象征。熟悉的车主群聊里“R.I.P”的表情刷了几十行。
之所以宣布停产,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冷冰冰的数据就是证据——2025年上半年,老途锐在欧洲市场销量跌到6928辆,同比又下滑了6%。中国市场更不用说,月均545台,甚至还比一套老房子的销售速度慢。厂家内部肯定有人为了这成绩拍过桌子,但在“电动化大潮”面前,人情味未免有点廉价。
结果,这剧情比春晚还要出人意料——两个月后,途锐竟然宣布2029年以“纯电ID.途锐”身份回归,基础换成SSP平台。这一下,老一辈车迷的思路直接乱了。有种由衷的欣慰:谁说怀旧只有复读机,大众真打算让情怀和技术谈恋爱。
冷静想来,大众为啥把途锐“复活”得这么坚决?答案其实一半在车,一半在人。
一方面,途锐始终是大众旗下最贵、最能撑场面的SUV旗舰,美誉度确实难以割舍。但销量都拉了裤子,情怀就不值钱了吗?显然不是。车企老板脑仁儿里转动的算盘,比车主聊八卦时还响。用SSP平台打造纯电ID.途锐,不仅省钱省力,还能替大众在高端纯电领域拉个备胎。有人喜欢叫它“德系路虎”,没错,这活儿搁给保时捷和奥迪真亏了,轮到大众亲自下场,技术传承才连着血脉。
说到SSP平台,不得不感慨:平台这玩意儿,现如今不光是车架子的事儿,更是数据打底、成本竞赛、智驾脑筋的主战场。原计划首发新平台的不是途锐,而是ID.高尔夫和ID. Roc,但后来高层一咬牙,把头锅汤留给了途锐。为啥?一是途锐旗舰身份容易承担风险,二是新瓶装旧酒更容易营销造势。
不过,最大的操作还在后面——大众愿意把Rivian的软件系统整个买过来“嫁接”到ID.途锐上。多少车企对自主开发车机苦大仇深,偏偏大众直接撒了三百多亿人民币,换来美国队的智驾大脑,然后“德裔肉身+美式灵魂”,全球化就这么朴实无华地实现了。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摆明了:自己不擅长的别死磕,“外援请进来,效率最划算”。古时候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现代人管它叫“抱团取暖,各取所需”。
当然,市场策略也不再搞“一锅端”了。ID.途锐这趟复活,只卖欧洲,打死不去美国,因为美国那边的Scout品牌独霸高端电动SUV绿洲。这事儿看起来像失策,其实是踩痛点。前代途锐在美国纯属混不下去——没第三排,也没性价比,活生生让Atlas笑到最后。现在直接分市化操作:欧洲有欧洲的寡头,美国自成一套逻辑,没必要两地找骂。
讲真,大众玩这一手“老字号+新能源”的组合拳,不光胃口大,胆子更是不小。从ID. Polo到ID.高尔夫再到ID.途锐,保留名字,平台重塑,试图用熟悉的符号消解用户的不安全感。站在旁观者角度分析,这既是“情怀”策略,也是去库存压力下的“技术脱壳”操作。就像老邻居搬家,总得留块门牌号,走在街上好打招呼。
有自媒体说,“大众终于舍得情怀,重塑自我”。其实我更愿意理解为一句职业老话:“都是生意,别太矫情。”车企活到这个份上,还能蹦出来宣布‘经典复活’,已经算有骨气了。
回头看那辆老途锐,不知它会不会做梦:梦见自己哪天变成纯电ID.途锐,安静得连电机都快听不见,还开进欧洲高速,后台跑着Rivian的代码。可是发动机那些汽油味、十二缸的怒吼声、四驱高原撒欢,真的还能跟电池和算法共存吗?
这个时代,经典到底该怎么活下来?继续做“回忆杀”,还是安稳地去给新技术铺桥?途锐的选择,看似重新获得舞台,但台下观众可能早就换了一茬。或许,这才是复活最大的讽刺:复活不等于重生,有时候只是换个身份打卡,转身又成了他人的故事。
—那么,你觉得当ID.途锐正式开售那一天,是怀旧更有力,还是技术更能说服你掏钱?倘若情怀吃到了尽头,你还会为一辆没有燃油机声浪的途锐买单吗?这不仅是大众需要面对的考题,恐怕也是所有告别与重逢之间的人性小考。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