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碰到个事,朋友老周开了辆2015款的大众迈腾,去年刚好跑到10万公里,本来想着再开两年,结果问题一个接一个来。
先是早上启动的时候,变速箱挂D挡会闯一下,后来又发现停车库地上有油渍,去4S店一检查,说是气门油封老化漏机油,还有「7速干式DSG变速箱」的离合器片磨损超标,两项维修加起来花了快两万。
老周吐槽说,早知道当初听劝买日系车了,隔壁老王的凯美瑞开了12万公里,除了换过轮胎,啥大问题没有。
这事让绵琢磨,为啥德系车到了10万公里就容易“掉链子”?网友说的那几点原因虽然现实,但绵觉得还能从别的角度说说,比如使用场景对不对、养护跟不跟得上、还有技术迭代有没有留下小尾巴,这三点可能更关键。
先说说使用场景的事,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德系车的设计初衷,其实是针对欧洲的路况来的。
欧洲高速多,而且不少国家不限速,比如德国的Autobahn,车主开车常保持120-150公里的时速,发动机长期处于高转速、低负荷的稳定状态,这种情况下,涡轮增压、高压缩比这些设计能发挥优势,部件磨损也均匀。
但国内不一样,大部分车主都是城市通勤,早高峰晚高峰堵得水泄不通,车开起来走走停停,发动机经常在低转速、高负荷的状态下工作,比如起步时油门踩深点,涡轮刚介入就又要刹车,温度一会升一会降,密封件比如气门油封、曲轴油封,长期在这种冷热交替的环境里,老化速度肯定比在欧洲快。
举个栗子,欧洲车主年均行驶里程大概在1.5万公里左右,大多是长途高速,10万公里差不多6年就能跑到,发动机冷启动次数少,每次启动后很快就能进入正常工作温度。
而国内车主年均里程大概1万公里,10万公里得跑8年,这8年里,每天上下班短途通勤,发动机可能还没热透就到地方了,冷启动次数比欧洲车主多一倍都不止。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冷启动时磨损最大,因为机油还没充分润滑,长期这样,10万公里下来,发动机内部的磨损肯定比欧洲同款车严重。
还有燃油品质的问题,欧洲的汽油标号和清洁度比国内部分地区高,德系车的发动机压缩比高,对燃油要求也高,国内有些地方的汽油含硫量或者杂质多,长期使用会形成积碳,积碳多了会影响气门密封性,导致机油消耗快,也就是常说的“烧机油”,到了10万公里,这个问题就会更明显。
绵之前见过一辆奥迪A6L,跑了11万公里,每次保养都要补1升机油,就是因为积碳太多,气门油封密封不严,这跟燃油品质也有很大关系。
另外,国内的道路状况也跟欧洲不一样,欧洲的公路平整度高,减震系统受力均匀,而国内有些城市的老路坑坑洼洼,还有不少减速带,德系车的悬挂调校偏运动,减震器的阻尼系数高,长期在颠簸路面行驶,减震器的油封容易漏油,下摆臂的胶套也会提前老化。
绵邻居的宝马3系,跑了9万公里,过减速带时就有异响,去检查发现是前减震器漏油,胶套也裂了,换一套减震加胶套花了小一万,师傅说这就是长期走颠簸路导致的,要是在欧洲,这减震器再跑3万公里都没问题。
再聊聊养护这块,德系车其实挺“娇贵”的,对养护的要求比日系车高,但很多国内车主没当回事,觉得只要能开就行,结果到了10万公里,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最常见的就是机油选择不对,德系车大多要求用全合成机油,比如大众的「5W-40 VW50200标准」,宝马的「0W-40 LL-01标准」,这些机油的高温稳定性和润滑性都符合发动机的高负荷需求。
但有些车主图便宜,去路边店保养,人家给加半合成机油,甚至矿物油,这些机油的粘度和抗老化性不够,发动机在高转速时润滑不足,会加剧活塞、曲轴的磨损,时间长了,10万公里左右就可能出现机油压力不足、发动机异响的问题。
绵有个做汽修的朋友说,他碰到过一辆大众朗逸,车主一直用矿物油,跑了10万公里后,发动机出现敲缸声,拆开一看,活塞环都磨出槽了,气缸壁也有划痕,只能大修,花了三万多。
要是一直用原厂要求的全合成机油,肯定不会出这种问题。还有变速箱油,德系车的DSG变速箱要求6万公里换一次专用变速箱油,有些车主觉得麻烦,拖到8-10万公里才换,油液变质会加剧离合器片的磨损,导致换挡顿挫、闯挡,这也是10万公里后常见的问题。
维修配件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德系车原厂配件价格不低,比如一个原厂气门油封要几百块,副厂的可能只要几十块,有些维修店为了利润,会推荐车主用副厂配件。
副厂的气门油封大多是普通橡胶做的,耐高温性差,用1-2年就会变硬开裂,而原厂的是氟橡胶材质,能用3-5年。如果10万公里的时候换了副厂油封,过不了多久又会漏机油,等于白修。
还有火花塞,德系车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要求用铱金或铂金火花塞,寿命大概6万公里,有些车主用镍合金火花塞,寿命只有3万公里,长期使用会导致点火效率下降,发动机动力不足,还会增加积碳,10万公里后积碳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怠速不稳、加速无力的情况。
保养周期也很关键,德系车一般建议5000-7500公里保养一次,国内有些车主觉得车没毛病,拖到1万公里才保养,机油在发动机里循环时间太长,会氧化变质,失去润滑效果。
比如机油里的添加剂会随着使用时间减少,清洁能力下降,积碳会越积越多,堵塞油道,影响发动机散热,长期下来,10万公里后发动机的工况肯定不如按时保养的车。
还有些车主忽略了一些小部件的保养,比如废气阀,德系车的废气阀容易积碳堵塞,导致曲轴箱压力过高,机油从油封渗漏,但很多人直到漏机油了才发现,这时候已经对发动机造成了损伤。
下技术迭代的问题,德系车一直以“技术先进”为卖点,喜欢率先采用新技术,比如涡轮增压、双离合变速箱、缸内直喷这些,虽然能提升动力和燃油经济性,但有些技术在推出初期还不够成熟,存在设计缺陷,10万公里左右就会暴露出来。
最典型的就是早期的「7速干式DSG变速箱」,比如2010-2015年的大众车型,这款变速箱的离合器是干式结构,靠空气散热,在城市拥堵路况下,频繁换挡会导致离合器温度过高,出现磨损过快、换挡顿挫的问题。
虽然大众后来推出了改进款,升级了离合器片和散热系统,但早期购买的车主,10万公里左右还是会遇到离合器故障,维修成本还不低,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绵同学的高尔夫6就是2012款的,跑了10万公里后,变速箱闯挡越来越严重,去4S店检查,说是离合器片磨损到极限了,需要换离合器总成,花了8000多。
同学说早知道当初加钱买6AT的版本了,也不至于这么麻烦。还有发动机技术,比如奥迪的「2.0T EA888发动机」第二代,这款发动机在2010-2017年广泛使用,存在油气分离器设计缺陷,导致机油容易进入进气系统,形成积碳,还会出现烧机油的问题。
虽然奥迪后来通过升级油气分离器和改进气门油封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已经行驶10万公里的老款发动机,积碳和磨损已经形成,很难通过后期维修完全解决,车主只能频繁补加机油,影响使用体验。
相比之下,日系车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稳定的技术,比如丰田的「2.5L自然吸气发动机+爱信6AT变速箱」,这套动力总成用了十几年,经过多次优化,故障率很低,10万公里后基本不用修。
不是说日系车技术落后,而是它们更注重耐用性,不会为了追求短期的技术卖点而冒险采用不成熟的技术。德系车的这种“技术激进”,虽然能吸引喜欢新技术的消费者,但也为后期的耐用性埋下了隐患,10万公里就是一个明显的临界点,之前隐藏的设计缺陷都会集中爆发。
还有电子元件的问题,德系车的电子配置比日系车多,比如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全景天窗、电动尾门这些,虽然提升了舒适性,但电子元件多了,故障点也多。
10万公里后,这些电子元件的线路可能会老化,传感器可能会失灵,比如自适应巡航的雷达传感器故障,全景天窗的电机损坏,这些问题虽然不影响驾驶安全,但维修起来也得花不少钱。
日系车的电子配置相对简单,比如很多日系车的中低配车型没有全景天窗,用的是手动座椅,虽然不够豪华,但故障少,10万公里后基本不用为电子元件操心。
绵堂哥的本田CRV,开了13万公里,除了换过电瓶,电子设备啥问题没有,而同事的奔驰C级,跑了10万公里,全景天窗的遮阳帘电机坏了,换一个花了3000多。
绵觉得,德系车10万公里后“不行了”,不是因为质量差,而是因为它的设计、技术和国内的使用环境、养护习惯不匹配。
欧洲的路况、燃油品质、养护体系都更适合德系车,而国内车主在使用和养护上的一些疏忽,再加上早期技术的不成熟,导致10万公里成为一个故障爆发的临界点。
不过这几年情况也在变,德系车也在根据国内市场调整,比如新款的DSG变速箱换成了湿式结构,散热更好,故障率下降了很多;发动机也优化了油气分离器和气门油封,烧机油的问题少了。
国内车主的养护意识也在提高,越来越多人知道用原厂机油、按时保养,德系车的耐用性也在提升。
比如绵一个亲戚去年买的新款大众帕萨特,用的是「7速湿式DSG变速箱」,开了2万公里,没出现过换挡顿挫的问题,4S店还延长了变速箱的质保期,从3年10万公里变成了5年15万公里,可见厂家对改进后的技术也更有信心了。
还有宝马的新款B48发动机,优化了机油回路,烧机油的情况比老款的N20发动机好了很多,身边开新款宝马3系的朋友,跑了8万公里,还没出现过需要补机油的情况。
所以,如果你想买德系车,不用太担心10万公里后的问题,关键是要选新款车型,避开早期有设计缺陷的款式,而且一定要按照厂家要求养护,比如用指定机油、按时换变速箱油、定期检查废气阀和油封。
只要做到这些,德系车开15万公里甚至20万公里也没问题。反之,如果你买了德系车却不注意养护,就算是新车,也可能不到10万公里就出问题。
没有绝对耐用的车,只有适合自己使用习惯和养护能力的车。德系车的动力和操控确实好,只要匹配好使用和养护,就能兼顾驾驶体验和耐用性,10万公里也能依旧给力。
毕竟买车是为了方便,不管是德系还是日系,选对了、养好了,才能开得省心、用得舒心。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