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 tech 遥遥领先,福特CEO:中国电车是“700磅大猩猩”

福特CEO吉姆·法利将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威胁形容为“80年代日本的加强版”,并警告其产能可能导致美国车企倒闭。这一言论绝非危言耸听

法利的类比源于历史经验,但当前中国汽车的竞争优势在规模、技术维度和产业链深度上均已超越当年的日本

车载 tech 遥遥领先,福特CEO:中国电车是“700磅大猩猩”-有驾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8.8万辆,出口量585.9万辆。这一产能足以覆盖整个北美市场(年需求约1500万辆),而1980年日本产能仅1100万辆,且受限于“自愿出口限制”政策。中国产能的全球渗透力远超日本巅峰时期。

日本车当年的优势集中于燃油经济性和精益生产,而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实现了“降维打击”。例如,华为、小米的技术深度集成于车辆,实现数字生活无缝映射,而美国车企在软件生态上滞后。法利本人体验小米SU7后直言“不想换车”,侧面印证其技术体验的领先。

中国掌控全球60%以上的动力电池产能、85%的正极材料和90%的负极材料,并从锂矿开采到回收形成闭环。如宁德时代将电池成本从2020年每度电98美元压至37美元,这种成本控制能力是美国车企难以企及的。

福特电动车业务2024年预计亏损50亿美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亏4.76万美元,被迫削减电动SUV项目;通用汽车两年亏损58亿美元,电动皮卡投产一再推迟。美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仅11.1%,补贴取消后可能骤降至5%。

美国车企长期沉迷皮卡、SUV等高利润燃油车,如福特F系列皮卡连续47年销量冠军,导致电动化投入犹豫。这种“温室竞争”与中国血腥淘汰(100家车企仅12%存活)形成的生存能力形成对比。

车载 tech 遥遥领先,福特CEO:中国电车是“700磅大猩猩”-有驾

法利指出美国低压铸造厂从20家萎缩至2家,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如稀土磁铁短缺曾迫使福特停产三周),缺乏本土供应链韧性。

尽管威胁存在,但“全倒闭”的论断低估了现实中的缓冲机制。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池关键矿物40%来自北美,阻挡中国整车直接出口(中国新能源车对美出口占比不足3%)。比亚迪、宁德时代需通过墨西哥建厂或技术授权迂回进入。

虽然调查显示半数美国消费者愿考虑中国车,但品牌信任度需时间积累。日本车曾耗时十年打破“质量差”偏见,中国车同样面临文化壁垒。

中国在传统发动机、精密制造等领域仍落后于日本、德国。福特正通过“通用电动平台”计划推出3万美元平价电动车,试图在成本上反击。

法利的言论更应视为对行业变革的“叫醒服务”。真正的威胁并非短期倒闭,而是长期边缘化

美国车企需放弃燃油车利润依赖,转向务实转型如福特收缩电动车战线,发力混动和商用电动车。

车载 tech 遥遥领先,福特CEO:中国电车是“700磅大猩猩”-有驾

中国车企的优势需转化为全球品牌溢价。例如,比亚迪在匈牙利、长城在巴西建厂,从“出口”转向“生态出海”,但需突破贸易壁垒与质量信任短板。

中国已从最大市场演变为电动化中心,定义新竞争规则。欧洲大众、日本丰田同样陷入电动化迷茫,印证这是全球性洗牌。

法利的警告有扎实依据。中国在产能、新能源技术、产业链成本上的优势确实远超80年代日本,且美国车企转型缓慢加剧了危机。

然而,“倒闭论”略显夸张:贸易保护、市场惯性、技术追赶空间提供了缓冲时间。

问题在于美国车企能否在窗口期内打破路径依赖,实现制造哲学与成本结构的根本变革。

若持续犹豫,被边缘化将是必然;若积极应对(如福特依托中国成本优势扩大出口),仍可抢占细分市场。这场竞争最终将重塑全球汽车权力格局,而非单一群体的存亡。

#福特CEO盛赞中国电动汽车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