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底,荷兰突然发难,直接把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给接管了,不仅冻结了公司资产,连中方高管张学政都给停了职。安世这公司可不是无名之辈,自从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就成了全球汽车电子领域的重要角色。
荷兰给出的理由是“治理不善”和担心技术外流。但这套说辞没能唬住人,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10月4日,商务部直接宣布对安世中国子公司的特定元器件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全球供应链炸了锅,尤其是欧洲的汽车产业,感觉脖子被瞬间卡住。
欧洲车企的噩梦
安世的产品算不上顶尖高科技,但却是汽车工业的“食盐”,用量巨大,不可或缺。它在全球二极管市场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一,适配超过1.6万种德系车型。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哪个离得开它?毫不夸张地说,欧洲制造业里近半数的供应商都跟它有业务往来。
中国的出口管制令一生效,德国车企的噩梦就开始了。10月10日,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生产高尔夫的产线,因为缺少功率芯片,只能无奈停摆。几天后的10月15日,宝马慕尼黑的X5生产线也步了后尘,工程师们看着日益减少的微控制器库存,愁得直挠头。
奔驰斯图加特工厂的日子也不好过,S级轿车因传感器芯片告急而被迫减产。欧洲汽车制造协会在布鲁塞尔紧急开会,代表们盯着挂在墙上的供应链地图,安世那个点被标得通红,刺眼得很。协会预测,如果中断持续三个月,损失将超过200亿欧元,十万个工作岗位岌岌可危。
嘴硬的德国政客
就在德国车企火烧眉毛的时候,一些德国政客的表态,简直让人匪夷所思。10月25日,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经济部长斯文·舒尔茨,在州议会发言时公开力挺荷兰,称其干预决定“合理,没有任何不当之处”。
他念着讲稿,却对台下汽车业代表焦急的眼神视而不见,对本国大众、宝马工厂已经停产的事实更是提都不提。这番话无异于给荷兰的行为背书,却把自家企业的痛苦扔到了一边。舒尔茨大谈特谈要审查关键技术、减少外部依赖,却完全忽略了供应链的复杂性和现实性。
这种为了地缘政治正确,不顾企业死活的论调,连他自己党内都有人看不下去,批评他优先考虑政治站队,而忽略了企业的燃眉之急。然而,舒尔茨依旧我行我素,在辩论中反复强调所谓的国家安全。
荷兰的算盘与失算
荷兰那边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10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言之凿凿地表示,接管是为了防止业务和知识产权被转移出欧洲。他们甚至搬出了一部1952年冷战时期的老古董法律《物资供应法》,来为自己的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有消息人士透露,荷兰担心CEO张学政计划裁减欧洲40%的员工,关闭慕尼黑的研发中心,并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但他们似乎忘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安世虽然总部在荷兰,但其命脉却早已和中国紧紧绑在了一起。超过70%的芯片封装和测试都在中国的东莞工厂完成。
荷兰抢走了一个欧洲总部,却发现自己拿到的只是一个没有生产能力的空壳。这波操作的背后,离不开特朗普政府持续对盟友施加的压力,早在去年底,美国就将闻泰科技列入了实体清单,今年6月更是直接要求荷兰换掉安世的中方CEO。荷兰看似自主的决策,更像是在为美国的战略当马前卒。
无奈的签字笔
面对荷兰的巧取豪夺,中国精准的反制让欧洲付出了代价。安世中国子公司随即发布“独立宣言”,不仅宣布优先保障国内订单,还将交易结算方式从美元的SWIFT系统切换到人民币的CIPS系统,ERP软件也全部换成了国货。
这下,轮到欧洲车企坐不住了。宝马单月损失就超过10亿欧元,大众的芯片库存仅够维持三周。无奈之下,德国零部件厂商的采购总监只能在电话里同意中方开出的所有条件,因为工厂再不开工,损失就无法估量了。
于是,今年10月下旬的上海办公室,出现了堪称魔幻的一幕:大众、宝马等一众德国车企的代表们排着队,准备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协议的核心条款简单粗暴:绕开荷兰总部,直接与中方合作,并且使用人民币结算。落座、握笔、交换眼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无奈。
结语
回过头来看,德国《南德意志报》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文章直言德国汽车业把中国想得太好了,长期低估了中国在全球链条中的战略分量,直到现在才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德国政客的短视和傲慢,让他们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嘴上喊着“去风险”,实际上却亲手引爆了最大的风险。这场闹剧清晰地表明,全球供应链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依赖。任何妄图通过政治手段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欧洲的企业家们,此刻恐怕比任何人都更懂这个道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