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车圈里那点事儿,又炸了!
这回不是新车发布,也不是价格跳水,而是关于咱们老百姓,尤其是手里攥着几张毛爷爷,正琢磨着换个座驾的朋友们,一个天大的消息,足以让你手里的瓜子儿都掉一地!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配置”这玩意儿,怎么就悄悄地,被某些品牌玩出了新花样!”
咳咳,各位老铁,我是你们的老朋友,用车社。
今天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牵扯到的,可是实实在在的咱们钱包。
你们懂的,买车这事儿,除了看脸(颜值),看心(动力),看腿(操控),最重要的,还得看“内涵”——也就是那些琳琅满目的配置,对吧?
什么全景天窗、自动泊车、座椅通风加热、什么液晶仪表盘、大联屏…
…
光听着,就觉得生活品质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
可最近,我收到不少后台的“哭诉”,说是有那么几个牌子,销量还挺稳当,口碑也算过得去,可它们玩儿的这套“配置游戏”,可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怎么个意思呢?
我给大伙儿掰扯掰扯。
过去几年,一款车,但凡是叫得上名字的、能提升一点便利性或者安全性的配置,厂家恨不得立马给你装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家车多“厚道”。
比如,倒车影像?
那会儿很多车都给标配了,简直就是买菜车的标配。
还有那个最基本的自动大灯,晚上开车不用再手动去拨那个小拨杆,方便得很。
可现在呢?
我翻了翻最近一些热门车型的配置表,那叫一个眼花缭乱,让人眼冒金星。
本来以为是“标配”的东西,突然变成了“选配”,而且还是那种需要加个几千甚至上万块的“选配包”。
就拿倒车影像来说,现在很多入门级车型,连个倒车雷达都没有,更别提影像了!
你想装?
行,请掏钱,加入“舒适便利套装”。
我当时看到这个,就觉得有点不对劲。
这不就像你去吃饺子,本来以为饺子里有馅儿,结果老板告诉你:“先生,馅儿是选配,您想吃什么馅儿的,再加钱。”
我这心啊,当时就拔凉拔凉的。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网上特别火的一个段子:“我妈说,以前鸡蛋都是论个儿卖的,现在都论‘斤’卖了。”
这配置的“论斤卖”,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本来是车子该有的基本功,现在却成了厂家“高瞻远瞩”的“增值服务”。
还有一种更让人心塞的操作,那就是“消失的黑科技”。
有些车型,上一代车型上那些让你觉得“哇塞”的配置,到了这一代,嘿,没了!
就好像那个曾经让你惊艳的魔术师,下一次登台,却只会变消失术,而且变走的,还是你最喜欢的那个。
我记得有款车(具体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我就不点名了,免得被追杀),上一代车型那个炫酷的抬头显示,能把时速、导航信息直接投射到挡风玻璃上,开车的时候,视线基本不用离开前方,安全又方便。
结果到了新款,嘿,没了!
你想看?
行,加钱,你可以买个副厂的,或者…
…
自己买个手机支架,放个手机上去,自己凑合看吧。
还有一些曾经被吹上天的,什么“空气净化系统”、“座椅记忆功能”,到新款车型上,你也得仔细找找,说不定就被“优化”掉了,或者变成了更低配的版本。
厂家给你的解释,可能听起来都特别“高大上”,什么“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更加聚焦核心功能”、“优化成本控制”…
…
听得我云里雾里,最后总结一下,不就是“为了赚钱”吗?
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智商税”。
本来应该是消费者享受到的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结果却被厂家玩成了“收智商税”的工具。
你觉得它好用,它就给你点缀一下;你觉得它没那么重要,它就悄悄地把它“优化”掉,然后把省下来的钱,用在那些你可能根本不关心的“新功能”上,比如那个越来越大的中控屏,里面塞满了你可能永远用不到的app。
最让人抓狂的,还有一种配置的“薛定谔的猫”状态。
你看到的配置表,写得天花乱坠,各种高端配置都列在那儿,让你心潮澎湃,觉得这车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结果呢?
你兴冲冲去订车,或者去试驾,才发现,你想要的那个配置,在你的目标车型上,根本就没有!
这就像你去买衣服,看到模特身上那件衣服特别好看,你跑去问店员,店员告诉你:“这件衣服特别棒!
不过,这个颜色只有M码有,那个款式只有XXL码有,您想要这个颜色又想要那个款式?
抱歉,我们没有。”
气不气?
我有个朋友,最近看上一款SUV,配置表上写着“主驾座椅通风加热带按摩”。
听着就舒服,夏天不燥,冬天不冷,长途驾驶还能放松一下。
结果他去试驾,坐上去,怎么按都只有加热,没有通风,更别提什么按摩了。
销售一脸无辜地说:“哦,这个功能,只有顶配的至尊版才有,您看的这个是豪华版。”
豪华版?
我看着这配置表,上面明明写着“主驾座椅通风加热带按摩”啊!
销售又解释:“那是‘可选配置’,您当时没点,我们没给您装。”
我当时就想问一句:“这配置的‘可选’,到底是谁可选?
是厂家可选,还是消费者可选?”
如果是消费者可选,那为什么在配置表上,要把这个“可选”的配置,跟那些“标配”的配置混在一起,给消费者一种“我都有”的错觉呢?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套路”吗?
说到底,咱们老百姓买车,图的就是个方便,图的就是个舒心,图的就是个“物有所值”。
我们不是不懂技术,也不是不懂行情,我们只是希望能用合理的价钱,买到一辆符合自己需求的、靠谱的车。
厂家们,听我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别老想着那些“小聪明”了。
玩配置的“文字游戏”,搞“选择性失明”,一时半会儿或许能骗住一些人,但时间长了,口碑这东西,可就真的凉凉了。
你们觉得呢?
当那些曾经理所当然的配置,变成需要你多掏钱的“附加题”时,你是什么心情?
当你发现心仪的配置,在你的预算车型上“隐身”时,你又作何感想?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别把消费者当傻子,也别把“配置”这玩意儿,玩成一场让人心累的“寻宝游戏”。
咱们想要的是一辆好车,而不是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选项”。
所以,下次你去看车,看到那些让你心动的配置,一定要多问一句:“这个,是标配吗?”
“这个,在我的预算车型上,真的有吗?”
别怕麻烦,多问一句,就能少交一份“智商税”。
这车圈里的“配置门道”,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