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迈腾这个价格我刚听到还挺惊讶。153900全款到手,330豪华版,这数字看着就真金白银,没啥虚头巴脑的营销词。上回和同事聊到A4L的时候,他说同级别奥迪那裸车价得至少20万起步,迈腾这档次275马力、轴距接近2.9米,实际空间感受差不多,差价却得砍掉五六万,这体感的性价比还是相当能打的。
我最近翻翻自己的笔记,看到几个月前那个版本的迈腾,配置还没这次升级,看那时候车主吐槽方向盘少了多功能触控,没错,这次改款真的把它撤了,低了点档次感,也怪厂家算账——好像想拉开跟更高车型的层次感。销售小王说过,主打家用舒适和少一点花哨仪表,他们怕搞成那种小宝马弄不好哪个层次都不讨好。我心想着,这操作有点矛盾,但算了,毕竟迈腾定位还是稳,太激进就别怪人家失群。
辅助驾驶系统这次算是加了个最基础的。别想着啥自动驾驶2.0,毕竟这东西在供应链上复杂得很,不是小厂能一蹴而就。听维修师傅说,辅助驾驶硬件成本能占到车价的5%,软件授权+升级还得持续投入。用研发流程比喻,就是你做个复杂机械表,零件,各个齿轮的准确度,每个都挑剔,整个供应链协作不行,质量掉链子。大众这种大厂有稳定供应商,这点优势,恰恰成为其竞争利器。(说白了,咱买的大众迈腾,省下的没白省,供应链那道坎能过得稳)
我还问销售小王,为什么优惠后139900这个价位会这么狠?他说厂家的补贴政策叠加经销商松动作了,尤其老车主换车那块补贴挺给力。长补4000、省补1万,加起来1.4万块钱,相当于省了近九个点的裸车价,这力度,这市场里还能这么狠的优惠,真不多见。也不算完全白菜价,毕竟这车指导价206900,还能顶配置配置买个中高档SUV了。
谈到空间,我坐了下后排,黑灰配色看起来挺耐脏,座椅凸起的中间那个小驼峰确实有点碍事,尤其坐三个人,有个地方容易憋气。和朋友的索纳塔比,索纳塔后排更宽,但座椅舒适感迈腾胜出。用户心理这里有意思,国产用户更容易接受空间灵活和配置丰富,大众用户会更执着于品牌稳定和精细工艺,这就像咱去买鞋,功能和品牌谁排第一,有时候很主观。
顺便跑题,我同事那辆韩系车,内饰设计特别拉风,但就技术层面,油耗比迈腾高出0.7个油,日常上下班就亏了不少油钱。反过来,我一直觉得油耗这块厂家报的都是在最优工况下测试,实际开起来肯定要高一点,这点大家都差别不大。你说这0.7个油,对我一个月开1500公里的人来说,那就是五六十块钱的差额,不算大,但长时间下来就是一笔实实在在的支出。
之前我提到车身长度4866mm,轴距2871mm,这对日系竞品来说,迈腾还真算大块头。我没照镜子算过车身与停车库的匹配度,但我朋友提过,迈腾进搂车位有点边刮边刮,尤其在城市环境,尽管他很喜欢车的操控反馈,但这方面体验就敲低分。其实这车的运动鸡爪轮毂设计,官方标的是17寸,但感觉更精神一点,像是专门为年轻买家设计的颜值加分,结果有个车主跟我吐槽,鸡爪轮毂的泥浆攒太多,洗车难度激增,倒是看到服务站洗车师傅说,这轮毂清洁起来比普通款费力30%。
说回供应链,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可以肯定的是,迈腾这种车型在芯片缺货时,能保证交付,是大厂优势,但也不能保证全车电子配置同步解锁,总有个差异期。这个先不多说,还真不好评价。
提个问题给大家,你们觉得这类价格的国产品牌中大型轿车,价格能不能继续和迈腾掰掰手腕?毕竟,迈腾的口碑和保值率在此价位段已经是标杆级的了。粗略算算,预估三年内保值率还得维持在60%左右,按50-60万的经济型用户算,折旧带来的成本,每公里成本应该控制在0.5元以内,这也差不多符合普通家庭可承受范围。
我自嘲一句,写这类车真挺累的,天天盯着数据看着各种政策变动,感觉自己都快变成厂家的半个供应链专家了。但这么说吧,多少也能理解车企怎么花心思保证所谓性价比的背后逻辑——没有稳定配件和精准供应链,性价比再高,也是空中楼阁,不是吗?
你又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