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君最近泡在几个新能源车友群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换车的老司机,选电车的时候大多都盯着低配版本看,哪怕预算够得上高配,也宁愿把钱省下来。
一开始啊君还以为是大家手头紧,聊得多了才发现,这根本不是钱的事,而是大家把电车的账算得更透了,选低配的原因,说起来全是实实在在的考量。
先说说消费观念的转变吧,这几年大家买车的想法真的不一样了。在燃油车时代,很多人买车都讲究 “高配才有面”,真皮座椅、全景天窗、多缸发动机,这些配置仿佛成了车子档次的代名词,哪怕有些功能一年用不了几次,也得咬咬牙上高配。
但到了电车时代,这种攀比式的消费心态淡了很多。啊君查过《2024 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里面显示 59% 的消费者买电车最看重的是使用成本低,54% 是看中智能化,47% 是认可电驱的环保属性,这些核心需求,低配电车其实都能满足。
就拿智能化来说,现在哪怕是入门款的电车,语音助手、中控大屏、基础的车机系统都是标配,你想听歌、导航、控制空调,喊一嗓子就行,和高配的体验差不了多少,总没必要为了多几个花里胡哨的语音指令,多花几万块吧?
而且啊君发现,电车的高配功能,很多时候都属于 “看着香,用着荒”。就拿「高阶智能驾驶」来说,不少车企把这个当成高配的核心卖点,宣传能实现城市领航、自动泊车啥的,但实际用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啊君身边有个朋友买了某品牌的高配电车,带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结果开了半年,市区里不敢用,因为路上电动车、行人多,系统动不动就预警,高速上用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还是觉得自己开更踏实。反而低配的基础辅助驾驶,比如定速巡航、车道保持,在高速上跑长途的时候刚好够用,还不用为用不上的高阶功能买单。
还有长续航版本,车企宣传能跑七百八百公里,但据百度地图的通勤报告,我国主要城市的单程通勤距离也就 7-10 公里,就算每天上下班来回跑,再加上周末出门逛一圈,低配电车的 500 公里左右续航,一周充一次电都绰绰有余。
真要跑长途,现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遍地都是,快充半小时就能补个三五百公里,根本没必要为了偶尔的长途,一直背着大电池跑,车重增加了,能耗也高了,反而不划算。
除了使用体验,售后的隐性成本也是大家选低配的重要原因,这一点很多人一开始都没考虑到。电车的高配车型堆了很多复杂的硬件,比如激光雷达、双电机、多毫米波雷达,这些部件看着高级,维修起来却贵得离谱。
啊君从行业公开的维修报价里看到,某品牌的激光雷达单换一个就要一万多,要是不小心刮到碰坏了,走保险会影响次年保费,自费修又心疼。而低配车型没有这些复杂的硬件,核心部件就是电机、电池和基础的传感器,故障率低不说,维修成本也便宜不少。
就拿电机来说,低配的单电机结构简单,维修时只需要换一个电机总成,而高配的双电机,要是其中一个出问题,检修和更换的成本几乎是单电机的两倍。还有电池,高配的大电池虽然续航长,但如果后期需要更换,电池组的费用比低配的小电池高出三四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再说说二手车市场的情况吧,这也是大家选低配的关键因素。电车的技术迭代太快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电池技术、新的智驾算法出来,今天的高配功能,可能过两年就成了标配,甚至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
啊君身边有个做二手车的朋友说,电车的高配在二手市场里根本卖不上价,比如某款电车,高配比低配新车贵 8 万,开两年后,低配能卖 12 万,高配也就卖 15 万,中间的差价从 8 万缩到了 3 万,等于车主为高配花的钱,大部分都打了水漂。
而低配车型因为入手价低,贬值的绝对值也小,再加上二手买家更看重电车的基础使用功能,低配车型反而更好出手。就像有个车友想卖自己的高配电车,挂了三个月都没人问,最后还是降价一万多才成交,而同小区的邻居卖低配同款,半个月就被买走了,这差距一目了然。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我国的充电桩基建越来越完善,让低配电车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宽泛了。截至 2025 年,我国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 800 万台,公共充电桩在城市里的覆盖率达到了 98%,小区里的私人充电桩也越来越普及,很多小区新建的时候就预留了充电桩安装位置,老小区也在逐步改造。
啊君住在二线城市,家楼下五百米就有两个快充站,公司楼下也有慢充桩,每天下班充上电,第二天早上刚好满电,根本不用操心续航。就算偶尔要跨城,比如从啊君所在的城市去周边的县城,高速服务区里的充电桩基本不用排队,快充二十分钟就能补够续航,比加油也慢不了多少。
这种情况下,高配的长续航版本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毕竟谁也不会天天开着电车跑长途,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城市里通勤。
当然了,啊君也不是说高配电车就一无是处,要是你经常跑跨城长途,或者生活的地方冬天特别冷,电池续航打折严重,又或者对智驾功能有刚需选高配也没问题。
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电车的核心价值就是低成本通勤和基础智能化,这些低配都能满足。与其为了用不上的高配功能多花几万块,不如把钱省下来,给车子装个更好的脚垫,或者升级一下充电设备,甚至留着加油电混合的停车费,不更香吗?
其实选电车选低配,本质上是消费者变得更理性了,不再被车企的营销噱头牵着走,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选择。从燃油车时代的 “高配即高端”,到电车时代的 “实用即合理”,这不仅是消费观念的进步,也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成熟。
车企们也看到了这种趋势,不少品牌开始推行 “入门即高配” 的策略,低配车型也能给到丰富的基础配置,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啊君觉得,买车说到底还是为了方便自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声明: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请大家理性阅读。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