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

2025年9月慕尼黑车展,中国品牌组团"出海"!宝马、奔驰压力山大,新能源渗透率已超58%

2025年9月9日—9月14日,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在慕尼黑盛大举行,超过100家中国车企及产业链供应商占据了展会三分之一的展位面积,这一比例创造了该车展的历史纪录。

宝马集团宣布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将于9月5日全球首发,9月8日亮相慕尼黑车展,其中国专属版车型将在年内与大家见面,2026年在国内投产。

与此同时,9月新能源汽车预计销量达125万辆,渗透率攀升至58.1%。

这场车展不再是传统燃油车的天下,而是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武林大会。

从宁德时代的零碳电池到比亚迪的超级快充,从小鹏的飞行汽车到地平线的智能驾驶方案,中国品牌正以技术实力抢占全球话语权。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而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在这场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到底是坚守传统燃油车的"操控信仰",还是全力押注电动化和智能化?

2025年慕尼黑车展大变天,中国品牌"三分天下有其一"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关注汽车行业,一定会注意到2025年慕尼黑车展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中国军团史无前例地大规模参展。

过去这个被称为"欧洲汽车工业风向标"的顶级车展,一直是奔驰、宝马、大众等德国品牌的主场。

但2025年这场展会,不再是传统燃油车的独角戏,而是新能源与智能化汽车的激烈交锋。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中国参与者占据展会三分之一展位面积,这一比例创造了128年历史的该车展纪录。

这个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全球汽车工业的话语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移。

十年前,中国车企参加慕尼黑车展还得把展台设在偏僻角落,摆几台样车拍拍照就算完成任务。

现在呢?

宁德时代的展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比亚迪带来了整整五款新车,小鹏汽车的飞行汽车概念机悬停在展厅中央——这种规格,放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从展出的内容看,中国品牌这次不是来"凑热闹"的,而是来"秀肌肉"的。

宁德时代展示的零碳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比当前主流产品提升30%,同时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

比亚迪的超级快充技术,充电10分钟能跑400公里,这个速度已经接近传统燃油车加油的效率。

地平线的智能驾驶芯片,算力达到256TOPS,成本却只有英伟达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这些技术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已经量产或者即将量产的真家伙。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再看德国本土品牌的反应就更有意思了。

宝马在车展前一周就耐不住性子,提前发布了新世代iX3的官图和技术参数。

奔驰在车展开幕前三天,宣布GLC EV将在中国首发而非德国。

这种"抢跑"动作背后,透露出的是传统豪华品牌对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忌惮。

要知道,过去德国品牌在本土车展上从来都是"压轴出场",享受全场瞩目的待遇。

如今却要提前放出来抢夺注意力,这种心态的变化耐人寻味。

国内市场的数据在哪里。

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至58.1%,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走在大街上,每10台新车里就有将近6台是新能源车。

这个趋势还在加速——2024年1月新能源渗透率还只有40%,短短20个月时间就飙升了18个百分点。

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026年新能源渗透率很可能突破70%,到那时候燃油车真的就成了"稀罕物"。

这对宝马3系、奔驰C级这些曾经的"销量扛把子"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如果不能快速拿出有竞争力的电动化产品,市场份额将被比亚迪、理想、蔚来等新势力持续蚕食。

2024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了7.2%,奔驰下滑了9.8%,而比亚迪却增长了42.3%。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才是传统豪华品牌最担心的事情。

从宁德时代展台前的人流密度,到比亚迪新车发布会的座无虚席,再到小鹏飞行汽车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群众——这些场景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全球汽车工业的焦点,已经从传统燃油车的机械性能,转向了新能源车的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和生态系统构建。

而在这些新赛道上,中国品牌已经不是追赶者,而是领跑者。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

面对新能源浪潮的冲击,宝马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将于9月5日全球首发,9月8日亮相慕尼黑车展,其中国专属版车型将在年内与大家见面,2026年在国内投产。

这款车被宝马寄予厚望,定位为"新世代"产品线的开山之作,采用全新的电动化平台打造,而非像以前那样"油改电"应付了事。

但问题来了:宝马这次的电动化转型,是真正的技术突破,还是被市场"倒逼"的应急之作?

从时间节点看就很说明问题。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中国专属版iX3要等到2026年才能投产,这意味着从现在算起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而此时此刻,比亚迪的海豹、汉、唐这些车型已经迭代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每个季度都在通过OTA升级推送新功能。

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在新能源市场这种快速变化的战场上,很可能意味着错失先机。

再看宝马目前在国内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传统燃油车型如3系、5系虽然还有品牌溢价在,但销量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宝马的纯电动车型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远不如预期。

宝马i3自2013年上市以来,在中国市场的累计销量还不到5万台,而特斯拉Model 3单款车型在中国的年销量就超过20万台。

iX这款旗舰纯电SUV,2023年在中国的销量只有8000多台,连蔚来ES8的零头都不到。

原因很简单: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用户在选择电动车时,更看重车机系统、智能驾驶、OTA升级这些"软实力",而这恰恰是传统豪华品牌的短板。

宝马现在用的iDrive 8系统,反应速度比不上比亚迪的DiLink,语音识别准确率比不上理想的理想同学,导航功能比不上小鹏的高德深度定制版。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至于智能驾驶,宝马的高速领航辅助只能在高速公路使用,而小鹏、理想的城市NGP已经能在城区复杂路况下自动驾驶。

宝马把新世代iX3首发放在慕尼黑、量产放在中国,这个策略其实很明确——欧洲市场主打品牌和设计情怀,中国市场才是真正的"战场"。

但能否成功,还要看这款车能不能在智能化配置、充电便利性、售后服务等方面,真正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已经被比亚迪、理想、蔚来"惯"出了高标准:车机系统必须流畅不卡顿,语音助手必须能准确理解方言,OTA升级必须每个月都有新功能,充电桩必须随处可见而且支持即插即用。

价格定位也很麻烦。

宝马iX3如果定价太高,会被比亚迪的高端车型和理想L系列抢走客户;如果定价太低,又会损害品牌形象,还可能影响传统燃油车的销售。

这种"前有狼后有虎"的尴尬处境,是所有传统豪华品牌转型电动化都要面对的难题。

从技术储备看,宝马确实有底气。

他们在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效率、底盘调校等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经验,这些硬实力短期内新势力很难赶上。

但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过去拼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现在拼的是芯片算力、软件生态、用户体验。

在这些新赛道上,宝马的传统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力,还要打个问号。

第三部分: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传统豪华品牌的"两难困境":坚守燃油车还是全力转型电动化?

宝马、奔驰、奥迪这些传统豪华品牌,现在最大的困境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

这种纠结背后,是两个完全矛盾的市场需求在撕扯。

一方面,燃油车市场还有利润可图。

3系、C级、A4L这些经典车型每年在国内的销量加起来还有几十万台,而且这些车型的利润率远高于电动车。

传统燃油车一台车的净利润能达到售价的15%-20%,而电动车因为电池成本高、研发投入大,净利润只有5%-8%。

老客户群体对燃油车的操控感、机械质感仍有强烈需求。

40岁以上、有品牌忠诚度的高净值用户,很多人就是冲着宝马的后驱操控、奔驰的底盘质感来的,你让他们改开电动车,心理上很难接受。

但另一方面,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58%,意味着市场主流已经从燃油车切换到电动车。

年轻消费者在选车时,考虑的就是"有没有智能座舱""续航够不够""充电方不方便",操控、品牌这些传统卖点反而成了"次要项"。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一个25岁的年轻人,月薪1万块,他会选择一台30万的宝马3系,还是一台25万的比亚迪汉DM-i?

后者有15.6英寸中控大屏、L2级智能驾驶、5.9秒破百,油耗还只有4.2L,性价比完全碾压燃油车。

电动化转型不是"换个动力总成"那么简单——它需要重构整个供应链。

燃油车的核心是发动机、变速箱,供应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

但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些供应商大部分在中国。

宁德时代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市场37%的份额,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独步天下,地平线的智能驾驶芯片性价比无人能敌。

传统豪华品牌如果要转型电动化,就必须跟这些中国供应商合作,但这又意味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再看销售和售后模式也要彻底改变。

燃油车时代,4S店靠卖车、修车、卖配件赚钱,整个商业模式已经运转了几十年。

但电动车的维保需求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配件利润大幅缩水,4S店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充电网络的建设也很重要——比亚迪、蔚来、小鹏都在大力铺设超充桩,形成了完整的补能生态。

宝马、奔驰如果不能快速跟进,用户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所以我们看到,宝马、奔驰现在的策略都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继续卖燃油车赚利润,一边推出电动车试水市场。

但这种"骑墙"策略能撑多久?

从市场数据看,留给传统豪华品牌的时间窗口可能只有2-3年。

等到新能源渗透率超过70%,燃油车真正成为"小众选择"时,转型的成本和难度将呈指数级上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品牌认知的转变。

宝马的品牌价值是"驾驶乐趣",奔驰的品牌价值是"豪华舒适",这些价值观都是围绕燃油车建立的。

但到了电动车时代,驾驶乐趣变成了"零百加速",豪华舒适变成了"智能座舱"——传统豪华品牌花了几十年建立的品牌认知,在新时代可能不再适用。

如何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又能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

第四部分: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中国品牌"组团出海",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趋势?

慕尼黑车展揭示了全球化竞争的新逻辑——产业链协同出海、技术话语权争夺、本土化生态构建,正推动中国汽车从"产品输出"迈向"体系扎根"。

很多人会问:中国品牌这次在慕尼黑车展"大放异彩",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三个维度来看。

先看技术维度。

中国品牌在电池、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核心技术上,已经不输甚至部分领先欧美品牌。

宁德时代的电池装机量连续6年全球第一,2024年市场份额达到37.8%。

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ADS 2.0,城区自动驾驶接管次数比特斯拉FSD少40%,被问界、阿维塔等多家车企采用。

比亚迪的超级快充技术,充电功率达到480kW,充电10分钟能跑400公里,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特斯拉的V3超充。

这些技术不是靠"低价"能实现的,而是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技术积累。

宁德时代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85亿元,比亚迪研发投入超过400亿元,这个规模已经超过很多传统汽车巨头。

再看市场维度。

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也是豪华车的传统大本营。

中国品牌能在这里立足,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还能验证产品力。

欧洲市场对智能化、环保的要求极高,排放标准比中国还严格,智能驾驶的法规也更完善。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在电动化市场的颓势?-有驾

中国品牌如果能在这里站稳脚跟,意味着产品已经达到了"全球一流"水平。

比亚迪2023年在欧洲销量突破15万台,宁德时代在欧洲建了两座超级工厂,蔚来在欧洲开了30多家体验中心——这些布局不是短期投机,而是长期战略。

产业链维度至关重要。

中国品牌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带着整个产业链一起出海。

宁德时代不仅卖电池,还输出电池管理系统和生产工艺。

地平线不仅卖芯片,还提供完整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华为不仅提供车机系统,还建设充电网络和云端服务。

这种"抱团作战"的模式,能快速在海外建立完整的生态体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卖车"。

比亚迪在泰国建工厂、在巴西建电池厂、在匈牙利建整车厂,这种本地化生产的策略,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规避贸易壁垒,还能创造就业机会获得当地支持。

当然,中国品牌在海外也面临不少挑战。

品牌认知度还不够——很多欧洲消费者对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还很陌生,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

关税壁垒依然存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最高38.1%的反补贴税,大幅提高了中国品牌的成本。

本地化运营经验欠缺——从售后服务到零配件供应,从充电网络到用户社区,这些软实力的建设需要长期投入。

但从长期趋势看,新能源车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这个大方向不会改变。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车保有量将达到3.5亿台,渗透率超过60%。

在这个大趋势下,谁掌握了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软件生态,谁就掌握了未来汽车工业的话语权。

而在这些新赛道上,中国品牌已经积累了先发优势。

只要持续投入、稳扎稳打,未来5-10年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非不可能。

慕尼黑车展上那些摩肩接踵的观众、那些排队体验中国品牌新车的欧洲消费者、那些主动寻求合作的欧洲供应商——这些场景都在说明:中国汽车品牌的海外之路,已经从"试水"进入了"深耕"阶段。

这不是昙花一现的营销噱头,而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

结语:

慕尼黑车展只是开始,全球汽车工业的"中德对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2025年慕尼黑车展,表面上是各家车企展示新技术、发布新产品的舞台,实则暗流涌动,攻守之势悄然转换。

中国品牌凭借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正在从"挑战者"变成"搅局者";而宝马、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则在"坚守传统"与"拥抱变革"之间艰难平衡。

这场对弈的结果,不会在一两年内见分晓。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攀升至58.1%,标志着市场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谁能更快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游戏规则,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的汽车市场中占据主动。

宝马押注新世代iX3,能否挽回颓势?

中国品牌组团出海,能否长期立足?

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全球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主角,已经不再是百年老店,而是那些敢于创新、快速迭代的新势力。

传统豪华品牌如果不能放下身段、主动求变,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而中国品牌如果能抓住这次机遇,很可能在未来10年重塑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

那么问题来了:你看好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吗?

还是更相信传统豪华品牌能凭借底蕴完成逆袭?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