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出台,车企笑了,零百加速5秒成标配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说国家正在考虑出台一个新规定,要求以后新生产的乘用车,在默认状态下,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一百公里的时间不能少于5秒。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一下子就有点蒙,尤其是那些刚刚买了或者正准备买高性能电动车的朋友,心里肯定在打鼓:这是什么意思?

我花大价钱买的,就是图它那个两三秒就能破百的推背感,现在给我来个5秒的限制,这不是等于把一匹法拉利硬生生变成了家用的买菜车吗?

新规出台,车企笑了,零百加速5秒成标配-有驾

这技术不是在倒退吗?

大家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但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掰开来、揉碎了仔细分析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看似在给汽车性能“降温”的规定,到头来,最受益的可能恰恰是那些生产这些“性能猛兽”的汽车企业。

要理解这背后的道理,我们得先看看现在国内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车市场,正在刮着一股什么样的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衡量一辆电动车好坏的标准,似乎变得非常单一,那就是“零百加速”快不快。

汽车发布会上,厂家最喜欢拿出来炫耀的,就是一个比一个惊人的加速数字。

三秒俱乐部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大家都在朝着两秒、甚至一秒的大关发起冲锋。

无论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豪华品牌,还是十几二十万的家用车型,都把零百加速当成了一个核心卖点。

这就像是手机厂商比拼摄像头像素一样,数字越小,就显得越有技术含量,越能吸引眼球。

这种宣传方式确实很有效,因为它简单直接,普通消费者不需要懂什么复杂的底盘调校、操控逻辑,只需要看一个数字,就能立刻感觉到“这车很牛”。

于是,车企们乐此不疲地在这条赛道上内卷,用相对廉价的电动机性能,营造出过去只有顶级超跑才能拥有的加速体验,把噱头做足,也把价格抬了上去。

但是,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的需要这么极致的加速性能吗?

我们国家的交通法规规定,高速公路最高限速是每小时120公里,城市道路一般也就是60到80公里。

新规出台,车企笑了,零百加速5秒成标配-有驾

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开车就是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周末去趟超市或者郊区。

我们手里拿的,也只是普通的C1驾照,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赛车驾驶培训。

把一台拥有超跑般动力的车,交到一位普通驾驶员手里,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特性和传统的燃油发动机完全不同,它的特点是扭矩在起步瞬间就能达到峰值,也就是说,你电门踩下去的那一刻,车辆几乎是毫无延迟地就把最大的力气使了出来。

这种感觉很刺激,但也非常考验驾驶者的控制能力。

在燃油车时代,一辆拥有七八百匹马力的车,那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是需要用巨额财富和高超驾驶技术才能驾驭的猛兽。

而现在,电力驱动技术让这种强大的动力变得触手可及,很多普通家用车都能轻易达到过去高性能跑车的水平。

动力来得太容易,往往会让人忽视了它背后潜藏的风险。

根据一些城市的交通数据统计,去年一年,与高性能电动车相关的严重交通事故数量,相比前一年竟然大幅度上升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事故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发生在我们想象中的高速飙车场景,反而是发生在了低速行驶的状态下,比如在停车场里挪车、在小区里起步、在等红绿灯时变道。

超过六成的失控事故,都源于这些我们最习以为常的驾驶环境。

这就是因为,在这些需要精细控制车速的场景下,电动机那种“一触即发”的特性,一旦驾驶员操作稍有失误,比如错把电门当刹车,车辆就会像一头脱缰的野兽一样猛地窜出去,后果不堪设 জি。

新规出台,车企笑了,零百加速5秒成标配-有驾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默认5秒”的新规定,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这个规定最关键的两个字是“默认”。

它并不是要一刀切,禁止所有车辆的加速性能进入5秒以内,更不是要让你的高性能车彻底失去用武之地。

它的真正意思是,当你每次启动车辆时,车辆会自动进入一个相对温和、安全的标准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它的加速能力被限制在5秒开外。

如果你确实想体验那种血脉偾张的极致加速,完全可以,但你需要进行一个主动的操作,比如在中控屏幕里找到驾驶模式选项,手动切换到“运动模式”或者“赛道模式”。

这个小小的改变,意义却非常重大。

它在驾驶员和车辆的极限性能之间,人为地设置了一道“缓冲带”和一道“心理确认程序”。

每一次你想释放这头“猛兽”之前,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动的、清醒的动作。

这个动作本身,就在无形中提醒你:接下来的驾驶行为将具有更高的风险,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你是否确认自己有能力控制住它?

除此以外,新规草案里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叫做“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

这个功能就是为了防止刚才我们提到的在低速场景下误踩电门的情况。

新规出台,车企笑了,零百加速5秒成标配-有驾

当车辆处于静止或者非常缓慢的蠕行状态时,如果系统检测到驾驶员突然一脚将加速踏板踩到底,它不会立刻执行指令让车辆猛冲出去,而是会先抑制一部分动力输出,同时通过仪表盘闪烁或者发出警报音来提醒驾驶员,你的这个操作可能存在危险。

这对于防止很多本可避免的悲剧,将起到至关生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规定对车企是天大的利好呢?

我们看看最近发生的一些车辆失控事故,每次事后都会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战。

车主方面往往坚称是车辆出现了故障,“车子自己加速,我刹不住”,而车企则会调取后台数据,证明是驾驶员在关键时刻踩错了踏板。

双方各执一词,普通大众也难辨真伪,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车企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不管真相如何,总会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车企在“甩锅”。

这种扯皮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头疼的事情。

而有了这个新规定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未来,当一位驾驶员通过车机系统,一步步操作,最终亲手点击确认,解锁了车辆的“极限模式”后,这个行为在法律意义上,就相当于他签署了一份“风险告知和责任自负”的同意书。

系统完全可以在切换模式时弹出一个提示:“您即将进入高性能驾驶模式,车辆动态响应将变得极其灵敏,请确保在封闭场地或安全路况下驾驶,并由您自行承担所有可能产生的风险。”当驾驶员点击“同意”的那一刻,责任的划分就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你是在完全知情、并且主动选择的情况下,去进行一项高风险的操作。

如果此后发生了事故,那么调查的重点就不再是“车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因为驾驶员已经用自己的主动选择,承担了这份操作的主体责任。

这无疑将车企从无休止的舆论漩涡和潜在的法律纠纷中解放了出来。

他们可以继续研发和销售拥有强大性能的汽车,但使用的“说明书”和“免责条款”变得更加清晰和规范,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绝对是一件好事。

所以说,这个新规定看似是给性能套上了一道枷锁,实际上是为这股狂热的性能竞赛,建立了一套更成熟、更理性的游戏规则,最终保护了道路上的每一个人,也保护了身处浪潮之中的汽车企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