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皮薄不安全?拆开一看,真相让人惊讶,打脸无数质疑!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或者自己也这么觉得:日系车嘛,就是“皮薄”,不安全。

这个印象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仿佛成了刻在很多人脑海里的一条公理。

咱们在网上也经常能看到各种图片和短视频,一辆日系车好像轻轻一碰就瘪了一大块,有时候甚至是被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给撞出了个坑,保险杠碎得跟饼干似的。

于是乎,“移动易拉罐”、“公路脆皮鸡”这样的外号就传开了,大家茶余饭后一聊到车,这似乎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槽点。

日系车皮薄不安全?拆开一看,真相让人惊讶,打脸无数质疑!-有驾

但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我们凭着手感和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汽车安全的全部真相吗?

今天,咱们就得好好把这个话题聊透彻,看看这层“薄皮”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纠正一个流传了很多年的误区,那就是通过按压车身钢板的软硬,或者听关车门的声音来判断一辆车安不安全。

这个方法在几十年前可能还有点道理,但在今天,可以说已经完全过时了。

我们去买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长辈,喜欢走到车旁边,用大拇指使劲按按引擎盖或者车门,如果按不动,关门声又是沉闷的“砰”一声,就会满意地点点头,觉得这车用料足、够结实。

反过来,如果一按一个坑,关门声听着比较清脆,就会觉得这车“飘”,不踏实。

实际上,我们能摸到的这层车身铁皮,在汽车工程学里叫做“覆盖件”,它最主要的功能,其实是给车子塑造一个漂亮的外形,并且在车子高速行驶的时候,能更好地引导气流,减少风阻,顺便再遮个风挡个雨。

它对于在严重碰撞中保护车里的人,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真正决定一辆车在关键时刻能不能保住你性命的,是藏在这些覆盖件下面的车身框架结构,那才是一辆车真正的“骨骼”。

这就好比一个人,你不能通过他穿的衣服是厚是薄,来判断他的骨头硬不硬,能不能打。

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制造商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那就是“轻量化”。

因为环保法规越来越严,车子越重就越费油,排放也越高。

所以,怎么在保证甚至提升安全性的前提下,把车造得更轻,是所有车企都在研究的课题。

日系车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它们很早就开始大规模使用一种叫做“高强度钢”甚至是“超高强度钢”的材料来制造车身框架。

这种钢材的特点是,重量比普通钢材轻,但强度却要高出好几倍。

所以,你摸着外面的覆盖件感觉软,并不代表里面的骨架也软。

这就像一个专业的格斗运动员,他穿的衣服很轻便,但浑身的肌肉和骨骼都是千锤百炼的,真要比起抗击打能力,可比一个穿着笨重盔甲的普通人强多了。

光说理论太空洞,咱们得看实际的“考试成绩”。

世界上有很多权威的汽车安全测试机构,它们会买来市面上的新车,用非常科学和严苛的标准去进行碰撞测试,然后给出一个公开的成绩。

其中,美国的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就以标准严格而闻名。

日系车皮薄不安全?拆开一看,真相让人惊讶,打脸无数质疑!-有驾

就在去年,他们又提高了测试的难度,尤其是在侧面碰撞测试中,把撞击物的重量和速度都提升了,这对车身的结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严苛的考验下,像斯巴鲁傲虎这样的日系车,依然能拿到最高的“G”(优秀)评价,本田雅阁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些实打实的碰撞数据,总比我们用手去按一按要客观和科学得多。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马上反驳:你说的这些都对,可为什么每次发生交通事故,网上看到的图片里,日系车总是撞得最惨的那个?

车头都撞烂了,看着都吓人,这怎么能叫安全呢?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引出了日系车安全设计里的一个核心理念,叫做“溃缩吸能”。

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专业,但道理其实不复杂。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鸡蛋从高处掉下来,如果直接砸在水泥地上,肯定会摔得粉碎。

但如果我们在下面放一个厚厚的海绵垫,鸡蛋掉在上面就可能完好无损。

为什么呢?

因为海绵垫通过自身的变形和压缩,吸收了鸡蛋下落的冲击能量,让这个冲击过程变得更长、更缓和。

日系车皮薄不安全?拆开一看,真相让人惊讶,打脸无数质疑!-有驾

汽车的“溃缩吸能”设计就是这个原理。

工程师们会把车头和车尾部分,特意设计成“缓冲区”。

这些区域的结构不是越硬越好,而是要能够在发生碰撞的时候,像手风琴一样有秩序地、可控制地发生褶皱和变形。

这个变形的过程,就是在主动地吸收和分散巨大的撞击能量,不让这些能量像一个铁锤一样,直接冲击到驾驶舱。

所以,我们看到事故中日系车的前部撞得稀烂,但这恰恰可能是它的吸能结构在正常工作。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舍车保人”,牺牲掉车子的一些非关键部分,来换取驾驶舱这个“生命空间”的完整和稳固。

如果一辆车在猛烈撞击后,车头看着还挺完整,但A柱、B柱这些保护乘客的关键立柱已经严重变形,车门都打不开了,那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辆能最大限度保护车内人员的车,而不是一辆碰撞后看起来还很完整的车。

当然,理论归理论,最终还是要看实际表现。

这几年,我们国家自己的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保研”,它的出现可以说是给国内的汽车市场带来了一场大洗牌。

它用和国际接轨的严苛标准,把市面上的热门车型都测了个遍,让很多过去在中国市场“减配”的车型露出了原形。

日系车皮薄不安全?拆开一看,真相让人惊讶,打脸无数质疑!-有驾

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我们看到很多车企,包括日系车企,都开始正视中国市场的安全标准。

像丰田的奕泽、雷凌这些车型,在近几年的中保研测试中,都拿到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尤其是在被认为最考验车身结构的25%小角度偏置碰撞中,表现都很出色。

这说明,在严格的监督下,它们是能够造出符合高安全标准的产品的。

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不能把“日系车”这个标签一概而论。

任何一个品牌,旗下都有不同定位和价位的车型,它们的用料和安全设计肯定是有差异的。

丰田的旗舰轿车和入门级的小车,在安全性上的投入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安全测试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在一些最新的、更严苛的测试项目下,比如针对后排乘客保护的测试,一些曾经的日系明星车型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更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现在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汽车安全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多国产品牌在车身材料、结构设计以及主被动安全配置上,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它们不仅在各项碰撞测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同级别的合资品牌。

这背后,是我们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也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带给消费者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所以,今天我们再讨论汽车安全,眼光应该更开阔,不能再停留在过去那些“皮薄皮厚”的陈旧观念里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