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今天这瓜保熟!
咱聊聊“智驾”那些事儿,最近后台被“智驾”的咨询挤爆了。
不少朋友觉得,这玩意儿一上身,开车就跟开了外挂,手脚全解放,甚至盘算着喝二两也能靠它躲过蜀黍。
想啥呢?!
前些天的发布会,主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十四五”规划。
其中,公安部交管局长王强一语道破:“市面上那些‘智驾’车,离‘自动驾驶’还远着呢!”,说白了,您才是这台车的最终掌舵人,方向盘抓稳了!
话音刚落,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些“智驾”事故。
有司机边开边刷手机,砰的一声撞护栏的;更离谱的,直接把“智驾”当“无人驾驶”,高速路上呼呼大睡,这简直是拿着生命在赌明天!
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车企的宣传过于浮夸,把L2级的辅助驾驶吹成刀枪不入的金钟罩,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彻底撒手不管。
另一方面,有些车主过于信任科技,对“智驾”功能认知不足,便敢于放飞自我,把安全寄托于冰冷的机器。
这种“撒手掌柜”式的驾驶,潜在风险巨大!
轻则自掏腰包赔偿损失,重则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面对“智驾”乱象,国家准备如何出手?王强局长给出了三剂猛药:
首先,敲打那些“花式”宣传的车企!
某些车企为了销量,恨不得把车吹成陆地巡洋舰,各种“L3级自动驾驶”、“全场景无人泊车”的字眼,听着让人心驰神往。
可现实呢?
稍微复杂点的路况就歇菜!
对此,相关部门必须敦促车企承担起应尽责任,别光想着夸大其词,要把“智驾”功能的边界和安全措施如实告知消费者,杜绝虚假宣传,同时加强对新用户的培训,确保他们能正确运用这项技术。
简单来说,车企不能只顾着把车卖出去,更要保障用户的人身安全,对社会负责。
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买车,安安全全驾驶。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有关“智驾”的法律条文还不够完善,导致许多问题无法可依。
比如,发生事故后,责任该如何界定?
“智驾”系统是否可以被视为“驾驶员”?
这些问题亟待立法解决。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明确0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人机共驾”的法律属性,同时推动汽车企业不断提高辅助驾驶系统的技术可靠性,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并考虑将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辅助驾驶操作规范纳入驾考体系。
未来的驾照考试,说不定真要考“智驾”操作了!
到时候科目二是不是要增加一个“自动泊车入库”项目?
想想都觉得刺激。
再次,加大宣传力度!
归根结底,安全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许多驾驶员对“智驾”的理解还停留在“黑科技”、“解放双手”的层面,对其局限性和潜在风险缺乏清晰认知。
因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让广大驾驶员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的辅助驾驶并非真正的自动驾驶!
在购车与使用过程中,必须全面了解、掌握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特性及启动、关闭方式。
在使用时,更要清楚认知其技术边界,一旦“撒手不管”,极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用车社认为,这种宣传不仅要靠官方力量,更需要媒体和车评人的参与。
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开“智驾”的神秘面纱,让大家明白,“智驾”只是辅助工具,安全驾驶才是王道。
还记得《论语》里那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吗?
对于驾驶而言,安全意识就是那个“本”。
本末倒置,再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成为隐患。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报道:一位车主在高速公路上开启“智驾”后,竟然将座椅放倒,安心睡大觉,结果车辆偏离车道,险些撞上护栏!
幸亏他及时醒来,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这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早在2021年,国家就已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0至5级。
当前,国内在售的智驾汽车,大多属于L2级以下(组合驾驶辅助),L3级及以上级别仍处于示范应用或道路测试阶段,尚未向个人消费者开放。
换句话说,你现在开的那些号称“智驾”的车,顶多能帮你减轻一些驾驶负担,无法完全替代你!
方向盘握紧了,眼睛睁大了,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更让人气愤的是,某些车企和4S店销售,为了冲业绩,刻意夸大“智驾”功能,将L2级说成L3级,将“辅助驾驶”包装成“无人驾驶”,误导消费者。
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欺诈!
对于此类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必须严惩不贷!
该罚款的罚款,该吊销执照的吊销执照,绝不姑息!
若因虚假宣传导致严重后果,例如引发交通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更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结一下,安全第一!
“智驾”再牛,也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取代驾驶员的责任。
我们要理性看待“智驾”,正确使用“智驾”,才能真正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而不是被其反噬。
各位老司机,你对现在的“智驾”功能怎么看?
你觉得应该如何规范“智驾”市场?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高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