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组织大调整,创始人回归一线,全力冲刺未来市场

最近,理想汽车这家公司有点让人看不懂。

按理说,这家新能源车企现在应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

每个季度公布的财报都相当亮眼,车卖得好,钱也赚得多,银行账户里还躺着上千亿的现金,这在普遍还在“烧钱”的造车新势力里头,简直就是个模范生。

理想汽车组织大调整,创始人回归一线,全力冲刺未来市场-有驾

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企业,在2023年这一年里,却对自己内部动了四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自己的组织架构翻来覆去地调整。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考量?

咱们先看看理想汽车今年都干了些什么。

年初三月,他们对负责卖车和服务的部门进行了大改,搞出了一个“战区制”,把全国市场划成几块,让各个区域自己负责,有点像“诸侯分封”的意思。

到了六月份,又把研发、供应链、销售、服务这些核心部门全部整合到新成立的“智能汽车群组”里,由总裁马东辉统一管理,直接向老板李想汇报。

这还没完,八月份风向又变了,之前搞得轰轰烈烈的“五大战区”制度被取消,全国的销售业务又收归总部统一管理。

到了十一月,连负责管人和管组织的部门也没能幸免,原本独立的“组织部”和“人力资源部”被合并成一个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并且划归到了产品与战略群组下面。

可以说,平均每隔两三个月,理想汽车的内部就要经历一次不小的“地震”。

理想汽车组织大调整,创始人回归一线,全力冲刺未来市场-有驾

这种频繁的变动,首先反映出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压力和焦虑。

虽然从财报上看,理想汽车确实风光无限,比如2025年第二季度(此处应为2023年,根据上下文逻辑及现实情况修正)交付了超过11万辆车,净利润也达到了11亿元,实现了连续多个季度的盈利。

但是,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

一方面,理想汽车自身为了保持技术领先,研发投入正在不断加大,一个季度的研发费用就高达二三十亿,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另一方面,整个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几乎所有车企都被卷了进来。

当外部市场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通过降价促销来换取销量的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企业要想继续保持盈利,就只能把目光转向内部,从管理上要效益。

理想汽车的每一次组织调整,本质上都是在想办法降低内部的沟通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当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汇报层级被压缩,一个指令就能更快地传达到一线,一个市场变化也能更快地反馈到决策层,这就是在为企业争取宝贵的时间和利润空间。

就拿最近这次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整来说,看似只是两个部门的合并,实际上是一次精打细算的“降本增效”。

理想汽车组织大调整,创始人回归一线,全力冲刺未来市场-有驾

在合并之前,“组织部”和“人力资源部”虽然分工不同,但很多职能是有重叠的,比如员工发展、绩效管理等等,两个部门都需要各自配备一套人马。

合并之后,不仅可以精简人员,减少工资支出,还能节省办公场地、系统软件等固定开销。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把管人的部门直接和公司的核心战略——也就是产品和战略部门绑在一起,就确保了公司招进来的每一个人,培养的每一个干部,都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比如公司决定下一步要大力发展智能驾驶技术,那么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就要立刻行动起来,去市场上寻找最顶尖的算法专家和工程师。

这种做法,让原本属于“后勤保障”的人力资源工作,变成了驱动公司前进的核心引擎之一,确保好钢都用在刀刃上。

再回头看销售体系那一番“折腾”,从推行“战区制”到又撤销“战区制”,更能看出理想汽车的策略演变。

一开始实行“战区制”,是为了充分调动地方团队的积极性,让他们像狼一样去开拓市场,抢占地盘。

在市场扩张的初期,这套打法非常有效,能够快速提升销量和市场覆盖率。

但是,当市场格局基本稳定下来后,“战区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理想汽车组织大调整,创始人回归一线,全力冲刺未来市场-有驾

各个战区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指标,可能会出现互相抢客户、争资源的现象,甚至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必要的内耗。

所以,理想汽车果断叫停,将权力收归中央,成立统一的销售部门。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对全国的销售策略、价格体系、库存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同时,新设立的“销售运营”和“市场营销”部门,一个专注于提升渠道效率,一个专注于控制获客成本,分工更加明确,管理也更加精细化。

这一收一放之间,反映出理想汽车在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作战方式。

所有这些内部的调整,最终都会体现在一个企业最关键的生命线上——现金流。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理想汽车的现金储备已经超过了880亿元。

这么充裕的资金,除了来自不断增长的销量,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组织优化带来的运营效率提升。

一个组织结构更扁平、决策流程更短的公司,意味着从采购原材料、生产制造,到最终把车卖到消费者手中收回款项,整个过程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了。

理想汽车组织大调整,创始人回归一线,全力冲刺未来市场-有驾

资金周转得越快,企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就越小。

在当前整体融资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强大的内部造血能力,无疑是企业最坚实的护城河。

理想汽车通过不断的组织优化,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开辟一条隐形的融资渠道,让每一分钱都能更快地转起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说到底,理想汽车这一系列的“变形”,是在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能到来的“寒冬”做准备。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早已告别了那个靠政策扶持就能轻松活下去的“野蛮生长期”,进入了一个技术、产品、价格、服务全方位比拼的“精耕细作”时代。

当各家车企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产品越来越趋同,价格战就成了最直接、最残酷的竞争手段。

根据行业数据,国内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并不高,新能源车企更是普遍面临盈利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谁的管理更精细,谁的成本控制得更好,谁的组织效率更高,谁就更有可能在激烈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

理想汽车正是在行业高歌猛进的时候,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通过持续的内部改革,不断优化自己的成本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

虽然过于频繁的变动可能会给团队带来一定的不稳定,但相比于在未来的市场寒冬中被淘汰,这种主动求变的阵痛或许是值得承受的。

它正在用行动告诉整个行业,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看得见的产品和技术的较量,更是看不见的组织效率和财务健康的对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