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商们为了几千块的利润卷成麻花,二手车市场已经杀成红海了,国内二手车商的困局,不是咱车不行,也不是运营差,而是战场选错了,或许藏着另一种解法。
一、供需剪刀差:东南亚的 “汽车饥渴症”
先看组扎心的数据:国内二手车年交易量破 2000 万辆,但流通率仅 30%,库存车压得经销商喘不上气,反观东南亚,印尼每年缺 120 万辆车,越南新车价是国内 1.5 倍,老百姓想买辆靠谱二手车比登天还难。
二、供应链暗战:从港口到街头的利润密码
东南亚二手车生意,赚的是 “信息差 + 供应链差” 的钱。国内车商总觉得 “把车运过去就行”,但在雅加达港亲眼看到的场景会打醒你。
一辆 2018 年的车,国内收车价 3 万,海运到印尼成本 8000,关税按 “新车价 70%” 算,这是关键坑,很多人按二手车价报税被罚款,整备翻新花 5000,最后零售价能到 8 万,但中间的物流、整备、售后每个环节都藏着坑。
三、政策风险:关税、排放、牌照,一个都不能错
关税差异巨大
泰国:根据排量征税,1.5L以下约30%,2.0L以上可能超100%。
越南:车龄5年内关税80%,5年以上50%。
柬埔寨:无排放限制,但进口税浮动大,需找本地清关公司操作。
2. 左舵/右舵问题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是右舵车市场,左舵车需特殊许可成本+20%。
越南、柬埔寨、老挝允许左舵车,适合国内车源直接出口。
四、利润模型:别只卖车,要当 “汽车生态操盘手”
二手车出海如果还停留在"收车-翻新-卖车"的老套路,那只能赚点辛苦钱。真正的玩家,早就在布局整个汽车生态链,从金融、售后到数据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能榨出额外利润。
车只是流量入口,真正的钱藏在生态里,从行业数据看,成熟市场的二手车利润结构里,整车销售只占 40%,剩下的全来自衍生服务,东南亚现在还是蓝海,这些利润点简直是躺着赚。
国内车商总觉得 “东南亚人穷,消费不起服务”,“花 50 刀买全年保养,还是出故障时花 500 刀修?” 十个有九个选前者,穷地方的人,更怕花冤枉钱。
五、为什么必须走出去?行业迭代的倒逼机制
不是建议出口,是必须出口,国内二手车市场已经进入“微利淘汰赛”,2024 年经销商平均毛利率跌破 5%,但东南亚随便一个单子就能有 15-20% 的利润。
更关键的是 “时间窗口”,“海浪不会等船,机会不会等人”,中国二手车商缺的不是能力,是走出去的勇气。
有想了解具体国家政策的,评论区甩个留言,我给你定制出海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