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马力受限,车主颇有微词

“缰绳太紧,骏马难驰。”道理亘古未变,可如今,咱们连想策马扬鞭,都得先过“驯马师”那一关了。

先撂开那些沉重话题,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您琢磨琢磨,费尽周章,倾囊而出,终于购得一辆心仪的陆地猛兽,引擎轰鸣,提速迅猛。结果呢?厂家跳出来跟你说,想彻底释放这头“蛮牛”,得先通过一套“驭兽术”考核,否则就给它“降维打击”,只能当个代步驴使唤。这滋味儿,是不是忒憋屈了点?

小米SU7 Ultra马力受限,车主颇有微词-有驾

这等龃龉,近来就发生在小米SU7 Ultra的座驾主人身上。方才过去的五一长假,“小米SU7 Ultra限锢千五匹马力”的话题,热度飙升,直冲云霄。掰开了揉碎了说,就是小米汽车来了波OTA迭代,增设了马力阀门。未经账号认证,抑或未能跑出官方标定的赛道佳绩,你的爱车就只能“英雄气短”,空有蛮力,无处施展。一千五百余匹的澎湃动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一石激起千层浪,SU7 Ultra的诸位车主瞬间群情鼎沸。斥巨资购入,图的就是这极致的驾控体验,而今却被告知,还需“科举考试”才能解锁全部潜能?这感觉,无异于洞房花烛夜,新郎官被告知需先通过“婚前契约”考核,方可“一亲芳泽”。

当然,亦有拥趸认为,限锢马力实乃善举。毕竟,千余匹的狂暴动力,绝非儿戏。稍有不慎,便可能“一飞冲天”,安全隐患陡增。再者,当下马路上的“移动炸弹”还少吗?稍加束缚,亦是对芸芸众生负责。

小米汽车事后也连忙出面“扑火”,辩称此举仅为小范围用户的灰度测试,现已紧急叫停。明火虽灭,但由此引发的深思,却远未止息。

此事,实则暴露了数个颇具玩味的问题。

其一,消费者对于“所有权”的认知,正经历着潜移默化的演变。往昔买卖,银货两讫,货品便归你所有,任你处置。反观当下,越来越多的商品,尤以汽车这等高科技产物为甚,都沾染上了浓厚的“软件”基因。厂家可通过OTA升级,远程操控车辆的功能。这便引申出一个诘问:你购入的,究竟是“车”,抑或是“服务”?若为服务,那么厂家是否可随时变更服务条款,而无需征询你的意见?

小米SU7 Ultra马力受限,车主颇有微词-有驾

其二,汽车厂商对“用户驾驶行为”的干预,正日趋深入。往昔,厂商仅负责造车,驾驶技巧如何,则与己无关。而今,厂商开始借助技术手段,引导甚至强制规范用户的驾驶行为。这究竟是出于对安全的考量,抑或是为了攫取用户数据,亦或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

进一步联想,这与游戏何其相似?游戏厂商可随时修订游戏规则,调整角色属性,甚至直接封停你的账号。然而,游戏终究是虚拟世界,汽车却是现实生活。倘若汽车厂商也能如游戏厂商般,肆意修改车辆功能,那么车主的权益又将如何保障?安全感又从何而来?

回溯特斯拉的“幽灵刹车”事件,再审视当下层出不穷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不时出现的bug,乃至由此酿成的事故,无不昭示着,汽车的“软件化”趋势,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亦埋下了新的隐患与挑战。

吾辈自不能否认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裨益。然与此同时,我们也需保持警惕,切莫使科技沦为商家蚕食消费者权益的帮凶。厂商在逐利的同时,亦应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归根结底,汽车是用以驰骋的,而非用于“应试”的。与其绞尽脑汁限制车主的马力输出,不如多倾注心力,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让车主能够无忧无虑地享受驾驶的乐趣,方为正途。

未来的汽车,究竟将进化成何种形态?是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抑或是更加受制,更加被动?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抉择,取决于我们对科技的理解与驾驭。谨记,科技的终极使命,是服务于人,而非凌驾于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