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我是真没有想到,日产艾睿雅这款车型在9月份的销量居然只有1台。
该优惠信息来源车主之家,仅供参考
要知道,这车目前在终端的最低价格已经来到了14万多起步,而且如果你购买的是优惠后16.99万的版本,那还是给配备的90度大电池,按理来说就要有人买才对。可结果却是,日产艾睿雅这车已经在7、8、9月仅分别售出1辆、2辆、1辆的惨淡销量数据。所以至此也就不禁让我想要问:为啥配90度电的艾睿雅却没人想买呢?
说到日产,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全球首款面向大众的纯电动汽车——聆风(Leaf),其实就是日产造的。当时还是在2010年,日产就已经造出了LEAF这款电动车,而截止到2022年2月,日产LEAF的累计销量也已经是达到了58.3万辆,并且连续8年获得全球销冠,可以算得上是妥妥的纯电车型鼻祖了。
不过,起步早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后面的车型能同样热销,拿日产艾睿雅来说,其上市后的销量表现一直不好,路面上也始终都见不到几台这款车在跑的影子。由此可见,国人对于日产艾睿雅的关注度和购买欲望是相当之低的。那么,为啥日产艾睿雅始终卖不好、到今天都没什么人买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定价策略失误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日产艾睿雅最初在2022年9月份上市时,其售价可是来到了27-34万元区间。那这个价位段,无疑就直接进入了竞争最激烈的“红海”,面对的也是像特斯拉Model Y、大众ID.系列、福特电马,以及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汉/唐/海豹等一众强劲的对手。
虽然实事求是来说,背靠“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日产有其品牌价值,但在新能源赛道,日产的“智能化”、“科技感”标签却远不如特斯拉和中国的“蔚小理”鲜明。故此,消费者就不愿意花30万为一个在新能源领域没有建立起高端形象的品牌买单。
最终,由于终端消费市场反响冷淡,日产也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大幅度的官方降价(一度降价6万元),试图以价换量。尽管这一举动短期内带来了些订单,但这种行为却也严重伤害了早期购车用户的情感,进而让潜在消费者产生“品牌不保值”、“还会再降”的观望心理,以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品力与市场脱节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一款车要想大卖必须有很强的产品力才能站稳脚跟,可艾睿雅,却像是台没有啥特色的“水桶车”,虽然这不容易出错,但也丧失掉了消费者对它的购买欲望。
艾睿雅的e-4ORCE雪狐电四驱技术确实成熟可靠,但放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更关心的是续航、充电速度和能耗。其90度三元锂大电池车型的CLTC续航也仅在600公里左右,在同价位车型中属于主流但并不出彩。而性能上,艾睿雅的零百加速成绩也仅在5-7秒级别,与同价位的国产双电机车型相比毫无优势。
此外,艾睿雅车内搭载的双联屏设计、车机系统和UI界面,在流畅度、功能丰富度和生态应用上,与华为鸿蒙、小鹏Xmart OS、蔚来Banyan等系统相比也是差距巨大。因为对于习惯了“车机如手机”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套系统自然也就显得传统而保守了。
至于日产宣传的ProPILOT超智驾系统,其本质上也还是一款优秀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新势力们疯狂内卷“城市NOA”、“无图智驾”的背景下,艾睿雅的智驾能力对比完以后就显得非常基础,所以这便给消费者留下了一种缺乏科技感和未来感的印象。
营销错位和对市场认知偏差
前面我们就有提到,虽然日产有聆风这样的全球畅销电车,但在中国市场,其新能源形象几乎被“轩逸·电驱版e-POWER”这种非纯电技术所主导,如此久而久之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未能建立起强大的纯电品牌认知。
再就是,个人觉得日产的营销方式相对传统,未能像新势力那样通过社交媒体、用户社群、线上直播等方式与年轻消费者建立很有效的沟通,以致于营销发生了错位。
最后,日产对新能源市场消费认知存在偏差,也是间接导致艾睿雅卖不好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中国用户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就是大屏幕、高性能、长续航、快充、高阶智驾和丰富的车载生态。而艾睿雅作为一款全球化车型,在这些方面并未能针对中国市场做出足够激进的本地化适配,这便导致其没有形成独特的卖点。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日产艾睿雅在华的销量惨淡,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为: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入场晚)、以错误的价格(定价高)、推出了一款产品力没有绝对优势的“均衡型”产品,还要去挑战一群已经杀红了眼的强大对手的必然结果。
从本质上而言,这其实也反应了传统合资巨头在面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时所面临到的普遍困境:也就是决策链条长、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反应慢、在软件和智能化领域积累不足、品牌包袱重等等。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日产似乎又已经找到了在燃油车领域“大杀四方”的那种方式方法。毕竟,11.99万起的中大型纯电轿车日产N7,眼下可是已经能取得7000-10000辆的月销水平,所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知错就改、卧薪尝胆式的蜕变呢?很显然,日产这家车企在造车和识人这方面还是有点实力的,您觉得呢?(文/优视汽车 大卓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