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全球建厂:从重庆到海外,凭什么叫板国际巨头?

重庆江北那家工厂里,机械臂的声音24小时没停过。你要是半夜路过,能听见里头叮叮当当的动静,就像在赶什么紧急任务。车间里几乎看不到人影,全是机器在干活,一分钟就能造出一台问界M5。这场景要是放在十年前,谁敢信咱们国产车能做到这个份上?

说起来,这家按德国标准改的工厂,已经成了赛力斯的王牌基地。质检都不用人盯着,机器人比人还较真,哪怕一条细纹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这种生产效率,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圈子,也算得上拿得出手的硬实力。

你以为赛力斯只有这一个厂子?那可就小瞧人家了。沙坪坝那边还藏着一个凤凰工厂,专门生产问界M7。这地方更年轻,设备也更先进,一年能造15万辆车。新车从流水线上下来,连灰尘都看不到一点,干净得跟刚洗过澡似的。龙兴那边的超级工厂就更夸张了,规划产能直接奔着70万辆去了,配了3000多台机器人。什么智能压铸技术,听着就像科幻电影里的东西,问界M9就是在那儿造出来的。

讲真,赛力斯在重庆的布局挺有讲究。蓝电这个品牌负责打中端市场,小康动力专门搞动力系统,各管各的活儿,配合起来倒也井井有条。这种分工明确的打法,让人想起那些老牌车企的套路,人家不是乱撒网,而是每一步都算得清清楚楚。

赛力斯全球建厂:从重庆到海外,凭什么叫板国际巨头?-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赛力斯要是只守着重庆这一亩三分地,那格局就小了。湖北十堰那边也有他们的根据地,虽然没重庆那么热闹,但干的活儿可不少。十堰一工厂能生产好几种车型,从自家SUV到东风风光,连瑞驰的商用车都能造。大学城那个新能源工厂更不得了,专门研究电机动力,就连增程器这种核心玩意儿都是自己捣鼓出来的。

你看,从整车到零部件,从重庆到湖北,人家这条产业链铺得够长的。这年头,光会造车不行,得把上下游都攥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别人卡脖子。这个道理,前些年咱们吃的亏还少吗?

国内市场竞争再激烈,也就是窝里斗。真正的较量,还得到国际赛场上见真章。赛力斯显然也明白这个理儿,所以早就把手伸到海外去了。

印尼那个工厂2018年就开工了,今年二季度还要扩产,一年能造10万辆车。更关键的是,人家在那儿专门弄了个右舵备件中心,东盟和中东那片市场全都能照顾到。你想啊,当地人买问界M9或者M8,不用等太久就能提车,售后也方便,这比从中国运过去强多了吧?物流时效一快,竞争力自然就上来了。

赛力斯全球建厂:从重庆到海外,凭什么叫板国际巨头?-有驾

墨西哥那步棋下得更妙。2022年建厂,去年沙特资本还入了股,产能直接拉到15万辆。这地方的好处在哪儿?北美市场关税高得吓人,但墨西哥可以借着北美自贸协定的东风,把车偷偷运到美国去。这招不新鲜,好多中国车企都在玩,政策红利不用白不用嘛。问界M9、M8这些高端货,就是通过墨西哥这个跳板,敲开了美国市场的门。

中亚那边也有动作。乌兹别克斯坦工厂用的是全散件组装,听着土,但实惠啊。物流成本能降到原来的三成多,对于辐射中亚五国来说,这就是性价比的王道。汽车这东西,毛利没那么高,运费省下来就是净赚的钱。谁能把成本控下来,谁就能在价格战里活得更久。

欧洲市场赛力斯也没放过。匈牙利那个厂今年还在筹备,预计2027年投产。到时候问界M5的欧洲换标版会亮相,问界M9也要去抢高端市场的份额。你想想,在德国、法国那些地方,咱们的车能跟奔驰宝马摆在一起卖,这场面想想就带劲。欧盟对新能源汽车有不少补贴政策,本地生产还能躲开一部分关税,这账算下来,划算得很。

说白了,赛力斯现在干的事儿,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跟那些老牌车企掰手腕。国内工厂负责把产能和技术打扎实,海外工厂负责开疆拓土,抢市场份额。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既有硬实力做支撑,又有策略做保障。

你看人家选厂址,都不是随便选的。东南亚靠近原材料产地,中亚物流成本低,墨西哥能绕开关税壁垒,欧洲直接面对高端市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算盘,每一步棋都下得明明白白。

赛力斯全球建厂:从重庆到海外,凭什么叫板国际巨头?-有驾

这里头还有个值得琢磨的地方。过去咱们总说国产车只能在国内卷,出了国门就不行。为啥?技术不够硬,品牌不够响,渠道也铺不开。现在你再看,赛力斯敢在全球布这么大的局,靠的是什么?说到底还是自主研发的底气。

人家的增程器技术是自己搞的,智能压铸也是自己玩的,就连质检都用上了机器人。这些硬核技术不是买来的,是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有了这些家底,出去跟国际巨头竞争才有资本。要不然,光靠价格战能走多远?便宜没好货的帽子一扣上,品牌就废了。

再说海外布局这事儿,看着风光,其实风险不小。建一个工厂得投多少钱?几十亿打底吧。万一市场反应不好,或者政策突然变了,这钱可就打水漂了。赛力斯敢这么干,要么是对自己的产品特别有信心,要么就是背后的资本够雄厚,输得起。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冒险哪来的机会?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热火朝天,谁先占了坑,谁就能吃到肉。等别人都反应过来了,你再想挤进去,门槛就高了。赛力斯这会儿抢跑,就是要在市场还没饱和的时候,多抢几块地盘。

国内那些新能源车企,比亚迪、蔚来、理想,哪个不是在拼命往外走?大家都明白一个理儿,国内市场就这么大,蛋糕早晚会分完。想要更大的舞台,必须得出海。赛力斯的打法,其实代表了一批中国车企的选择——不光要造好车,还要把销售网络铺到全世界。

赛力斯全球建厂:从重庆到海外,凭什么叫板国际巨头?-有驾

说实在的,看到这样的布局,心里还挺自豪的。十几年前,咱们还在羡慕人家德国车日本车,觉得国产车永远追不上。现在呢?人家能做到的,咱们也能做到,甚至在有些方面做得更好。重庆那些工厂里的机械臂,印尼那些刚下线的新车,墨西哥运往美国的问界M9,这些都是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证明。

不过咱也得清醒,现在才刚开始呢。全球汽车市场那么大,赛力斯占的份额还很小。欧美那些百年车企,技术积累比咱们深厚,品牌影响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要真正站稳脚跟,不光要靠性价比,还得在技术创新、用户体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

再说了,国际形势说变就变。今天政策支持你,明天可能就换了风向。贸易摩擦、关税壁垒、技术封锁,这些坑一个都不能少。赛力斯能不能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还得看接下来怎么走。

你说,一个从重庆起家的车企,能不能真的在全球市场站住脚?它的这些工厂,能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十年后回头看,赛力斯会不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出海的标杆?这些问题,现在谁也不敢打包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