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泊车惊魂,我虚握方向盘30秒,手心全是汗

最近,关于智能汽车的话题热度一直很高,特别是各种听起来特别“神”的辅助驾驶功能,比如自动泊车,让很多人觉得开车这事儿,以后动动手指就行了。

但现实真的这么美好了吗?

前不久,一位小米SU7的新车主就亲身经历了一件让他手心冒汗的事,他本想让车辆的辅助泊车功能帮个忙,结果车子却一头冲上了旁边的草坡,差点儿就上演了一场“新车坠坡记”。

小米SU7泊车惊魂,我虚握方向盘30秒,手心全是汗-有驾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车的问题,还是我们对智能技术的期望太高了?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

这位车主开着刚买两个月的小米SU7去商场,因为停车场满了,他就在路边找了个临时划线的车位。

这个车位的位置有点特殊,它紧挨着一个草坡,车位和草坡之间有一道比较矮的路肩。

对于大多数司机来说,这算是个有点考验技术的车位,但车主觉得自己的车有辅助泊车功能,应该没问题。

于是,他启动了功能,双手轻轻搭在方向盘上,准备享受一下科技带来的便利。

一开始,一切都和宣传片里一样,车子平稳地向后倒,中控屏幕上也清晰地显示着泊车轨迹,眼看就要完美入位了。

可就在这时候,车子突然毫无征兆地向左猛打方向,直接越过了那道路肩,车头朝着草坡就冲了下去。

车主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全靠本能反应,一脚把刹车踩到底,车轮在草地上摩擦着停了下来。

下车一看,右前轮已经悬在半空中,再晚那么一秒钟,可能就真的撞到坡下的建筑物了。

这短短的几十秒,足以让任何人吓出一身冷汗。

事后,车主联系了小米的客服,得到的初步解释是,可能是因为那个草坡边缘的路肩太矮了,车辆用来探测障碍物的超声波雷达没有准确识别出来,把它当成平地了。

小米方面的售后处理态度还是不错的,承诺负责车辆的检查费用,并且在维修期间每天给车主一定的积分作为补偿。

但对于车主来说,金钱上的补偿远没有这次经历带来的心理冲击大。

小米SU7泊车惊魂,我虚握方向盘30秒,手心全是汗-有驾

他表示,现在再用任何辅助功能,手都得紧紧攥着方向盘,再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为什么一个先进的智能系统,会犯下这么一个在我们人眼看来非常低级的错误?

这就得从目前自动泊车技术的基本原理说起了。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汽车,包括小米SU7在内,实现自动泊车主要依靠的是遍布车身周围的十几个超声波雷达。

你可以把这些雷达想象成是汽车的“耳朵”,它通过发出我们听不见的超声波,然后接收这些声波碰到物体后反弹回来的信号,来判断周围有没有障碍物,以及障碍物有多远。

这个原理就像蝙蝠在黑夜里飞行和捕食一样。

这套系统在处理标准化的场景时,比如在划线清晰、四四方方的标准车库里,面对墙壁或者旁边停放的车辆这种高大、垂直、平整的物体时,表现是非常出色的。

因为这些物体能很好地反射超声波信号,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距离和位置。

但是,一旦遇到非标准化的、复杂的环境,它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

这次事件中的“矮路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首先,这个路肩的高度可能恰好低于超声波雷达的探测下限,雷达的“视线”直接就从它上面扫过去了,根本就“没看见”。

其次,路肩的边缘通常是带有一定坡度的,超声波打在斜面上,很可能会被反射到其他方向去,而不是原路返回到接收器,这样系统就收不到有效的信号。

最后,路肩后面的草坡是松软的,会大量吸收声波,而不是反射声波。

这几种情况叠加在一起,就导致车辆的“大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左边是安全的,没有障碍物,可以继续倒车。

小米SU7泊车惊魂,我虚握方向盘30秒,手心全是汗-有驾

于是,一个在人类司机看来一目了然的危险,在机器的世界里却成了一片空白。

说白了,这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而是目前整个行业以超声波雷达为主要传感器的泊车方案所面临的共同技术瓶颈。

无论是几十万的国产新势力,还是一些上百万的传统豪华品牌,在面对类似低矮障碍物、雪堆、灌木丛、细长的杆子等物体时,都有可能出现识别失误。

这就像我们的眼睛在光线极暗或者大雾天气里会看不清东西一样,传感器的能力也是有边界的。

这件事给我们所有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人机共驾”的时代。

汽车厂商在宣传时,为了突出卖点,可能会使用一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词语,比如“全自动”、“解放双手”等等。

但实际上,根据国际通用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都还停留在L2级别,它的准确定义是“部分驾驶自动化”,核心在于“辅助”二字。

也就是说,系统可以帮助你完成一些操作,减轻你的驾驶负担,但驾驶的主体和最终责任人,永远是你自己。

机器是你的副驾驶,而不是你的代驾司机。

我们对新技术的出现感到兴奋,也为我们国家在智能汽车领域取得的飞速进步感到骄傲。

小米SU7作为一款备受关注的产品,其在性能、续航等方面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但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次泊车事件,与其说是小米的“翻车”,不如说是给所有车企和消费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

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绝不能丧失最基本的警惕心和安全意识。

再先进的系统,也只是工具,而工具总有其局限性。

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踏实的安全保障。

我们应该以一种更理性、更成熟的心态去看待智能驾驶,既要拥抱它的进步,也要了解它的不足,在人与机器的协作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