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的利润结构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的。你看,它的毛利率通常在12%左右——这是个不低不高的数字,与行业平均相比算不上漂亮(估算,信心不足),反倒是它的净利率却能跑到6-7%(估算,样本少),这让我挺困惑的。别的车厂,毛利高,净利也都差不多,奇瑞却反其道而行之,毛利稍低,净利还挺高。这到底怎么做到的?我猜,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它海外市场。毕竟,你把钱赚到海外去,汇兑收益啥的,利润明显宽松不少(体感/不确定)。
我前阵子翻了一下奇瑞的财报和朋友圈消息,发现海外收入占比逐年上升,从不到20%变到现在的30%以上,大概估算——不太好说,是样本有限(估算/体感)——它海外业务的利润率要比国内高出不少,主要是海外市场利润空间大一些。可这事儿骑虎难下,一方面如你所想,海外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加。今年欧洲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变严了,市场波动更快,奇瑞在那边是不是就拧巴了?但毕竟是赚外国人的钱,相对国内,利润空间更大点(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奇瑞的低毛利+高净利是不是和它的经销模式有关系。你知道的,它们的渠道体系铺得很广,卖车的经销商也在高速扩张。这个扩张背后其实就是靠返利和预收款刺激经销商多卖,返利大概占到销售额的8%左右(估算/体感),而且返利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它的利润空间。你试想,没有研发的高返利(体感/估算),还能维持那么大规模的渠道扩展?再加上奇瑞的成本控制,销售、行政、研发的费用都很低(估算),让净利率看着就舒服(感觉)。但这是不是靠卖返利+海外收益就能撑起这个利润模子?我心里有点疑问。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奇瑞的营销似乎也在靠低成本运作。它的经销网络数量从2022年的3900多家,增到2024年的6285家,增长速度是惊人的。看着自己的销量一路爆炸,我在想,是不是有点拼命赚钱了?其实我挺嫌麻烦的,毕竟经销商返利那么大,利润要让利多,难不成真能靠靠山的增长?我觉得,奇瑞的逆势增长很大部分得益于它的低销售费和高返利策略。这样的增长可持续性待考。
说到这,我心里又有个疑问:奇瑞一直抱着低研发投入这个秘密武器在撑着。你想呀,比亚迪(体感/估算)研发投入占收入比大概在8%左右,长城在10%以上,奇瑞却一直维持在3%左右。这不就跟你平时装修房子省装修费一样,先节省到极致,然后靠临时拼凑维持?他们的专利、无形资产也比不上别人。你说,这样真的能走得远吗?我有点怀疑——或许奇瑞的算盘就是用成本低的方法快速扩大规模,然后靠海外和返利赚差价。(这段心里还在默默猜测:是不是他们把研发当成了累赘?)
我还注意到,奇瑞的研发支出相对保守,软件和技术的无形资产也比较少(估算)。这就像出门旅游,花轿车+低价团,不能太奢华,否则成本太高会扯后腿。它的专利虽然有点,但片段式的小突破,靠积累很可能走不到比亚迪那种技术碾压线。你觉得,要是奇瑞把研发投入再多几倍,会带来什么变化?我自己心里有点七上八下的答案:可能会变强,但成本也会变得更糟——问题是,奇瑞能承受这个磨难吗?(这段我脑海里还在琢磨:是不是它们对未来太乐观了?)
奇瑞的产能利用率从去年起就持续爆表,今年达到160%,超额负荷运转。这让我想:这公司是不是用拼在拉业绩?能持续多久?会不会突然崩盘?说到这我又想了个问题:那些经销商的预付款,难不成也是靠产能支撑的?产能从150万辆/年挤到200万,利润就能翻一番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关键——超负荷状态,抬高了短期利润,但长期会不会添乱?不然你说,奇瑞的飞轮还能飞多远?会不会突然就卡壳?(这段我还在摆弄心算:如果产能扩不了,销售量是不是得降?)
我刚才翻了下记事本,发现奇瑞在自建工厂和收购资产上都没怎么疯涨,反倒在借钱和资产转让。财务成本也在增加。其实我自己挺佩服的,它们用低成本打天下,但压力其实挺大。你说,奇瑞什么样的变化会最让人意料之外?是不是它还会继续用返利和海外做支撑,还是说会变得像比亚迪那样投重本在研发?我一直在琢磨,未来会更偏向哪个?还是——(停顿,留个悬念)
对了,你觉得奇瑞的高净利真是靠业务赚的钱,还是其实还是靠点鬼把戏?如果剔除非经营收入,主营利润差不多就和同行持平了。这个问题在我心里反复浮现。毕竟,企业不只有账面数字,背后还是有人在操盘。奇瑞还能持续靠返利+海外走多远?我时常在想:每天经历的这些变化,会不会只是炒作的泡沫?读者你又怎么觉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