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震动!博世呼吁:智能驾驶收费是突围唯一出路吗?

智驾技术免费推广会毁掉整个行业——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会上激烈发声,直指这种做法将把中国汽车智能化产业带入灾难的死胡同。

他呼吁,所有车企都该像特斯拉和华为那样,为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收取费用,不然大家玩命卷低价,产业动力只会被掏空。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工业表面上是歌舞升平:营收涨了7%,销量飙了14%,可利润却实打实跌了11.9%。

行业震动!博世呼吁:智能驾驶收费是突围唯一出路吗?-有驾

主机厂还在庆祝销冠,零部件供应商已经熬不住了。

吴永桥没有拐弯抹角,行业现状就是全员被低价大战血洗,除了华为和宁德时代还能在主机厂面前挺起胸膛,大多供应商都被碾进无尽的价格泥淖。

宝马、奔驰、丰田这些海外巨头在自己地盘上为啥敢对高级智驾明码标价?

就因为他们明白,核心价值不是用来卷的。

你看宝马,7月刚刚和Momenta牵手,用上大模型智能,把智能驾驶搞成类似App会员付费。

明年起,宝马车主每年可以买升级包,用不用你自己决定,价格还要根据你开车场景来算,这玩法和手机系统的订阅简直一模一样。

奔驰S级和EQS更是狠:德国市场上,想要试试L3自动驾驶,选装费分别要三万五和五万二,一旦入国内估计还得加价。

他们甚至承诺,只要DrivePilot出事故,奔驰全责。

这难道不是对技术价值的信心?

反观国内,太多车企还在上演免费普及秀,试图用“大赠送”收割第一波智驾用户,可这场狂欢背后,谁在为血本无归买单?

吴永桥说得直白:高阶智驾不是安全带、安全气囊那样的必备标配,短期内还得有价格门槛。

你免费,不但短期利润流失,技术创新也断了活水。

现在中国所有主机厂都喊着智驾平权,可平权≠白送。

行业震动!博世呼吁:智能驾驶收费是突围唯一出路吗?-有驾

要知道,智驾工程交付难度比起吹牛的PPT高出万倍,每个细节都可能把项目拖进深渊。

华为算是个例外,人家降价不是完全白给,是想用合理定价吸引更多用户加配,有本事把研发和商业闭环做曲线救国。

可如果整个行业都像拼多多似的卷到底,工程师还怎么拿高薪做突破,创新哪还有钱烧?

最后只剩一地鸡毛。

你再去看《2025年5月智驾产业洞察分析报告》的数据就懂了:今年光1到5月,国内L2及以上的智能辅助驾驶销量就干到了61.98%的渗透率,L2++及以上超过20%,对应车型卖出170万辆。

搭载中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域控制器这些核心零部件的量分别同比爆增82%、71%、117%。

但惊人的装机量换来的仍然是“赚吆喝亏本钱”,搞研发的吃力不讨好,干市场的抢不到毛利。

以前做零部件还能靠规模压价,如今已经卷到没利润天下无贼。

总裁们对着PPT报数字,底下工程师只能默默熬夜写代码。

有意思的是,华为今年7月把ADS3的ADSPro和ADS4的ADSMax高阶功能包价格下调四千块,给足消费者灵活选配的空间。

宝马则干脆分级卖互联驾驶服务:三年1488元,单月89元,甚至有基础和臻享之分——你开车想体验啥、愿意花多少,全凭需要决定。

奔驰则从欧美市场把精细化收费模式直接搬过来,门槛不低,责任不推诿。

这些外企的玩法,说白了,就是心理博弈:既要拉住科技发烧友,也不会透支未来利润池,还倒逼自家把每个智驾功能长期维护下去。

谁愿意用坏东西还掏二次钱呢?

行业震动!博世呼吁:智能驾驶收费是突围唯一出路吗?-有驾

他们知道,价值最大化就是科技付费的底层逻辑。

博世的吴永桥不是没做过血亏的梦。

他讲得很直白,高阶智驾落地就是汽车史上最难的系统工程之一,除了技术突破,量产交付尤其磨人,太多人折在交付端。

每一行代码都跟用户安全死死挂钩,不能靠噱头和噼里啪啦的广告冲销量。

工厂一边要拼命升级测试场景,另一边还要防着因低价导致的利润塌方。

只要有人敢无底线免费送,要么就等资本抽身跑路,要么等行业信心崩盘。

看似拼平权,其实在拼谁最早被卷倒下去。

话说回来,智能驾驶这事和当年智能手机有点像。

大家都急着普及、抢市场,但总得有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资本不是无底洞,用户也不是永远的新鲜韭菜。

华为、特斯拉、宝马奔驰这些能存活下来,靠的从来不是赔钱赚吆喝,而是用技术圈粉,然后用收费模式为行业注入血液。

特斯拉6万多块的FSD全自动驾驶包摆在那儿,依然一堆车主为体验感买单。

你要说群众傻钱多?

不对,那是对极致体验和安全的信任投票。

行业震动!博世呼吁:智能驾驶收费是突围唯一出路吗?-有驾

吴永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那番呼吁,其实是想逼所有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回头看本分:把钱用在刀刃上,高阶智驾的钱就该让用户来投票。

等以后高阶智驾变得像安全气囊、安全带一样标准普及,是因为技术进化和成本分摊,而不是“五块钱一个大礼包”这种捡漏心态。

否则卷到最后,拼命输出的厂商要么破产清算,要么只能做行业“活化石”,心有余而力不足。

宝马最近跟随特斯拉脚步选择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做成年订阅制,这可能在未来带起一波行业新潮流,也可能成为划时代的疯癫试验。

对中国智驾产业,是时候反思:我们真要继续效仿低价诱惑、免费推广的套路,把握在我们手里的创新优势耗光吗?

手机行业“百元机”遍地的时代还让你心有余悸吗?

如果连智驾都沦为击鼓传花、最后一批接盘跑路,那整个生态圈只怕要重做洗牌了。

说到底,智能驾驶不是零和博弈。

它的起点,是技术突破与责任担当并重,终点则是理性感性共同塑造健康商业环境。

行业走到十字路口,理应用明码标价和务实创新把路铺平。

免费,曾让许多消费者羡慕不已,短期销量猛如虎。

可等到科技公司扛不住、研发断了粮、芯片和传感器都变成“减配版”时,最受伤的不是企业而是你我的出行安全。

作为一名日常关注汽车科技变革的老汽车人,我只想说,人们终究无法逃避商业的铁律:所有高价值的、关乎你生命体验的科技,一定要有价格标签、要有人为价格买单,这才是创新最基础的土壤。

吴永桥的话或许犀利,但行业需要这样的警铃长鸣。

也许明天、后天还会有更多企业试探智驾收费的新模式,有的会成功,有的会被市场淘汰。

但可以确定的是,唯有让高阶智驾收获应有的尊重与回报,行业才有下一个十年的底气,而不是下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崩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