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我还记得那天早上去4S店,跟销售聊,销售一边忙着打理展厅新到的CX-60,一边说:这个车卖得挺快的,客户一看价格,反应都不错。我心里有点震惊,跑去看看,果然,这个配备了2.5涡轮的油电混合版本,价格比之前的纯燃油CX-60贵1万左右,去年同期还没这么火呢。
这背后有点意思。去年我翻了下去年销量数据,国产品牌几乎在价格和配置上打死我们,但马自达就靠这辆电混坚持住。说实话,估摸着也就是尝鲜的人多,像我这种看着价格敏感、开车比较耐用的人,慢慢被它吸引了。
到了8月份,销量从6422辆涨到8月的6440多,几乎没有加速度,反倒是9月飙到了7493辆。你知道的,这可能跟新能源的趋势有关——我估算,新能源车在中国月销量大概占到一半,10月份更是一举突破10,000辆,创2017年以来的最大单月成绩。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很多人说电车中途会出现油耗焦虑和电池换算成本,可在中国这个市场,新能源的渗透率已经很高。据我观察,10月份新能源占比60%,渗透率这么高,去年还不到30%,变化非常快。
这个市场,硝烟四起。很多人还是偏爱油车,觉得省钱耐用,尤其是合资车。你比如我身边的汽修厂,他们都惯推荐日本车。那些师傅们会说:日本车好,省心,耐用。我一朋友就说,15款 Mazda6,看着挺实在的,一年只保养一次,开起来顺手。好像有人觉得马自达这个品牌出来了之后,国产车就要完蛋了。
有人还问:你觉得这次销量飙升,是真牛还是泡沫?我自己也在琢磨。毕竟,这几个月,新势力造车也不断出新,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汉、哪吒U价格都不算高,技术也逐渐成熟。你看这里,马自达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其实我自己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心里隐隐觉得,或许它能逆势而生,因为钻研精神和耐用度其实还是有市场的。
话说回来,你关注的那个点很特别——别看市面上马自达少,买的人还不少。尤其是它的电车EZ60,前十个月销量就有2,000多辆,居然还排在销量前三名。这个我觉得挺讽刺,一方面,马自达没有颗粒捕捉器,环保性能可能比不上日本其他品牌,但它的电混技术,还能满足中国消费者,我想,可能是因为它的省心耐用标签起了作用。
最近日本首相的说法也引发我注意,他提到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说必须保护国产车,避免被外来冲击。这让我心里隐隐有点担心,毕竟,谁都不喜欢被说落后或者没创新。我有个猜测,这是不是某种信号?日本车队在中国的影响力在减弱,但很多修理厂的师傅还是喜欢推日本车,因为维修方便、维修便宜。你知道的,那些偏爱简洁耐用的人,说一句:这车,买了不用担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一种偏家的心理。
其实我自个儿也是亲身经历,从2008年换车开始,三辆车,基本是合资车。去年我跟朋友打趣说:我可能最后还是会买一辆合资的油车。尤其是那次,我专门跑去看了一些新车型——国产品牌的价格便宜不少,但质量稳定性还不太打消我的顾虑。
有种说法是,新能源未来会取代油车,但我自己是持保留意见的。毕竟,油车的油耗成本不算高,百公里大约2.5元,保值率还行。你知道的,油车的零配件相对成熟,维修也不用担心无人懂。稍微跑到不同的城市,听到的最多还是要耐用,不惹麻烦的车。也有点难堪,战旁边,新能源车辆的售价差不多还在试探阶段——有些车一万公里后,电池性能会变差,虽然整体性能不差,但又说不出个长远打算。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突然想到一个点:像马自达除了电车外,燃油车的水平是不是还能稳住?有人说,马自达追求驾驶乐趣,这是不是逐渐成为死穴呢?毕竟,现阶段大部分消费者还是觉得省心耐用比操控快感更重要。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国内,平均看每升6块多,百公里油耗8升左右,油钱不算低。而新能源车的充电成本其实也不一定便宜,尤其是在一些城市,电费涨得快,实际成本可能还差不多。想象一下,这个行业的宝宝们是不是有点甜美的误会——觉得新能源就一定省钱?夹杂在里面的还掺杂着政府补贴+充电桩建设的暖心元素。
我还想到一句相亲朋友说的:你看日本车那么好,为什么市场份额还在减?是不是技术不够新?我当时心想,也许其实是他们自己觉得会用日本车太舒服了,改不了那条咖啡馆式的使用惯——简洁、耐用、便利。反而国产车,打头阵走智能化路线,像比亚迪、特斯拉,虽说技术背后,还是绕不开成本这个问题。
我之前还试着看了下相册,看到我那辆2008年左右的卡宴,装了一块大的导航和日系好用的空调,开了快十年,真的挺耐用。可惜现在的车型,追求豪华和智能,反而让一些实用被抛在一边。这是不是也是为什么喜欢传统耐用的朋友,越来越偏爱直接买用得住的车型?(这段先不展开吧,但不免觉得,行业变革似乎还得再久一点。)
有人会问:你觉得谁会赢?我只能说,竞争太激烈,也许还得再观察。也许,那些坚持油性的,反而会出现黑马。对吧?毕竟市场上节油、耐用,最实际的诉求没变。
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在哪里?我猜,大概还是消费者的信任吧。你们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