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内卷时,上汽凭什么净利润暴增432%?答案藏在这场改革里

当新能源赛道还在比谁降价狠、谁营销吵时,有一家车企悄悄交出了一张炸裂的成绩单:扣非净利润暴增432%,月销量连涨13%,45.4万辆的10月销量里,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成了绝对主力。这不是偶然爆发,而是上汽用一场“砸墙式”改革撕开的口子——当多数车企还在拆部门墙时,它直接重构了地基。这场从内而外的变革,藏着所有低谷逆袭的密码:不是等风来,而是自己造风。

一、低谷时,多数人躺平,它选择“砸墙”

新能源下半场的残酷,不在于对手多强,而在于“惯性”多可怕。当不少车企还在沿用旧体系打新仗——用燃油车的思维造电车,用部门墙分割研发与市场,用价格战掩盖产品力不足时,上汽已经在2024年下半年按下了“重启键”。

这场改革,与其说是调整,不如说是“刮骨”。多数企业的改革是“给旧房子刷漆”,上汽是直接“推倒重盖”:打破部门墙不是喊口号,而是把研发、生产、销售的链条彻底打通;提升效率不是减员增效,而是让每个环节都为“技术创新”服务。结果呢?今年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暴增432%——这个数字不是靠补贴或变卖资产,而是实打实的内生增长。

为什么是432%?因为它砸掉的不是墙,是“内耗”。过去,部门墙让研发不知道用户要什么,销售卖不动还怪产品不行;现在,全链条打通后,研发能直接听到用户声音,销售能拿着技术底牌讲故事。10月45.4万辆销量、同比增长13%的成绩,不过是这种“体系重构”的自然结果——当每个齿轮都朝着“技术落地”转,效率想低都难。

二、技术不是“货架商品”,是“长在体系里的肉”

车企谈技术,总喜欢列参数:续航多少、算力多高、电池多安全。但用户真正买的,从来不是参数,而是“技术能不能解决我的痛”。上汽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把技术当“货架商品”,而是让技术“长在体系里”,成为能自己跑、自己进化的“活肉”。

新能源内卷时,上汽凭什么净利润暴增432%?答案藏在这场改革里-有驾

这套技术体系,被外界概括为“智慧脑、健壮身、强劲心”,但剥开来看,全是“用户痛点”的精准打击:

“智慧脑”不只是L4级自动驾驶牌照,而是“端到端智驾大模型”——让车能像人一样“持续学习”,今天能避障,明天就能记路,后天甚至能预判你的需求;

“健壮身”不只是安全气囊,而是“主被动一体安全系统”——别人还在被动防撞,它已经能主动规避风险,配上“零自燃”的魔方电池,把“安全感”刻进骨子里;

“强劲心”更绝,DMH超级混动热效率46.3%,恒星超级增程纯电续航450公里——不是比谁数字高,而是直接告诉用户:“续航焦虑?不存在的”。

这些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能快速落地的“武器”。比如半固态电池,别家还在实验室测试,上汽已经装在了MG4上,让15万级的车也能用上前沿科技;灵蜥数字底盘,不是堆配置,而是让智己LS6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如履平地”。技术一旦接上“用户需求”的地气,就成了自己会走路的“爆款发动机”。

三、爆款不是“偶然撞大运”,是“技术标签的精准爆破”

今年汽车圈最火的词是“爆款”,但多数爆款是“昙花一现”——靠营销吵出来,靠降价推上去,没几天就销声匿迹。上汽的爆款不一样:它的每个爆款,都带着“技术标签”,像钉子一样扎进用户心智里。

MG4的标签是“技术普惠”——半固态电池+CTB技术,让普通用户也能摸到前沿科技;智己LS6的标签是“极致体验”——恒星超级增程+灵蜥底盘,直接对标30万级性能车;荣威M7 DMH更狠,2050km超长续航,标签就是“家轿王”,精准戳中家庭用户“一箱油跑遍全国”的梦。

这些标签不是拍脑袋想的,是技术和需求的“精准匹配”。比如尚界H5,华为乾崑ADS 4.0+鸿蒙座舱,标签“一步到位智能”——直接告诉追求智能的用户:“别纠结了,这就是顶流”;别克至境L7,真龙增程+Momenta R6大模型,标签“增程豪华”——让买MPV的用户知道:“豪华不只是真皮座椅,更是智能体验”。

结果呢?订单“分钟级”爆发,销量持续连涨。这印证了一个道理:用户买的不是车,是“技术能带给我的生活”。当技术标签和用户需求精准咬合,爆款就不是“撞大运”,而是“必然”。

四、新能源下半场,拼的不是“谁跑得狠”,是“谁活得久”

现在的新能源赛道,像一场“马拉松”:前半程比谁起跑快(靠补贴、靠价格战),后半程比谁耐力强(靠技术、靠体系)。上汽的转型,本质上是“从短跑选手变成马拉松选手”——它不追求一时的销量排名,而是要让“技术硬通货”持续造血。

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这“新三驾马车”,就是最好的证明: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说明它不再靠合资“输血”;新能源销量连涨,说明它把燃油车的优势转化成了电车的胜势;海外市场突破,说明它的技术不仅能打动国内用户,还能征服全球。

这背后,藏着一个更扎心的真相:新能源下半场,那些只靠营销和价格战的车企,早晚会“体力不支”;而像上汽这样,把体系、技术、产品拧成一股绳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毕竟,用户可以为营销买单一次,但绝不会为“没有技术底牌”的品牌买单一辈子。

结语:低谷时,“动起来”就是最好的答案

有人说,上汽的逆袭是“运气好”。但运气永远留给“动起来”的人。去年下半年,当不少车企还在犹豫“要不要改革”时,上汽已经在拆墙;当别人还在纠结“技术要不要落地”时,它已经让半固态电池跑上了路。

新能源赛道不缺聪明的玩家,缺的是“敢在低谷时动手革自己命”的狠人。上汽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绝境”,只有“不动的借口”;没有什么“内卷”,只有“没找到核心竞争力的焦虑”。当你把体系搭稳、把技术做透、把用户读懂,销量和利润不过是“顺带的结果”。

毕竟,这个时代从不缺“昙花一现的爆款”,缺的是“能穿透周期的硬通货”——而技术,永远是最硬的那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