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轮胎大降价,部分品牌直降20%,车主换胎迎来最佳时机

最近有个朋友,开了个不大不小的汽修厂,聊天时唉声叹气。

他说,今年双十一,他连朋友圈都不敢刷了,全是各种电商平台推的轮胎广告,价格一个比一个狠,什么“大牌轮胎买一送一”,什么“99元捡漏”,把他给看焦虑了。

他店里囤的货,按进价卖都成了“高价”,那些来换胎的老客户,眼神里都带着一种“你是不是把我当冤大头”的审视。

这事儿吧,看着是个别商家的促销,但你要是把时间轴拉长,再结合这几年身边各种消费品的变化,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律:一个行业但凡开始卷价格,而且是那种“浓眉大眼的”头部品牌带头往下砸价,基本就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双十一轮胎大降价,部分品牌直降20%,车主换胎迎来最佳时机-有驾

这套剧本,我们不是第一次见了。

捋一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家电行业,长虹、康佳、TCL为了抢占客厅,把彩电价格从几千块直接打到一千多,打到最后,一批小厂子直接没了,活下来的成了今天的巨头。

再后来,是互联网行业,滴滴快的为了抢出租车司机,你补贴10块我补贴11块,硬生生把一个市场给烧出来了,代价是无数跟风的小平台化为灰烬。

近两年,新能源车不也一样么?

年初特斯拉一降价,所有人都得跟着降,不降就没订单,降了就没利润,里外不是人。

你看,太阳底下没新鲜事。

轮胎行业今天上演的“价格雪崩”,本质上也不是什么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一场经典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产能出清”仪式。

我们得先算明白一笔账,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宏观环境变了,消费者的心态也变了。

双十一轮胎大降价,部分品牌直降20%,车主换胎迎来最佳时机-有驾

以前大家换轮胎,可能还会讲究点品牌、静音性、操控感,愿意为那点“品牌溢价”买单。

现在呢?

兜里钱紧了,消费决策就变得极其务实。

轮胎这东西,只要安全合规,能跑就行,省下来的几百块钱,加几次油、吃几顿好的,不香吗?

当“性价比”成为第一决策要素时,所有品牌的“护城河”都被填平了一大半。

以前外资品牌靠着一个标,就能多卖三五百,现在这套玩法不灵了。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轮胎产业自身的“成年礼”。

过去三十年,国产轮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做低端替代品的吴下阿蒙了。

技术、品控、渠道都上来了,唯一缺的就是品牌认知。

那怎么才能最快地让消费者认识你、接受你?

双十一轮胎大降价,部分品牌直降20%,车主换胎迎来最佳时机-有驾

价格,就是最简单粗暴的武器。

国产头部品牌利用本土制造的成本优势,主动发起价格战,相当于在平静的池塘里扔进一条鲶鱼,逼着那些养尊处优的国际大牌必须下场肉搏。

你不跟?

好,市场份额我笑纳了。

你跟?

正好,把你拉到我的主场,用我最擅长的方式跟你打。

第三个,是渠道的变革。

电商平台在这场价格战里,扮演了“加速器”和“放大器”的角色。

平台需要用低价爆品来吸引流量,而轮胎这种标准化、高客单价、有刚需的产品,是再好不过的标的。

平台给流量,品牌给价格,双方一拍即合。

双十一轮胎大降价,部分品牌直降20%,车主换胎迎来最佳时机-有驾

这就导致价格战的火力被空前集中,在双十一这种节点上,瞬间引爆。

过去,价格体系还能靠区域经销商层层维持,现在一根网线通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价格洼地,都会迅速冲垮整个体系。

所以你看,这场价格雪崩,不是偶然,而是“宏观环境、产业升级、渠道变革”三股力量拧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场“出清”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短期来看,当然是好事。

消费者是毫无疑问的受益者,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同等甚至更好的产品。

就像我那个开汽修厂的朋友说的,以前换四条合资品牌轮胎得三千多,现在可能两千出头就搞定了,这可是实打实的优惠。

但从一个更长的周期看,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对行业本身而言,无序的价格战会严重损害行业的创新能力。

当所有企业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压缩成本、如何比对手价格更低时,谁还有心思和资金去搞研发、去研究新材料、去提升产品性能?

双十一轮胎大降价,部分品牌直降20%,车主换胎迎来最佳时机-有驾

企业的利润被打薄了,研发投入必然缩水。

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市面上的产品越来越同质化,技术停滞不前。

我们今天享受的低价,可能是以未来产品升级换代的停滞为代价的。

其次,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头部品牌降价,最先扛不住的是那些规模小、品牌力弱的中小企业。

它们既没有成本优势,也没有品牌溢价。

为了活下去,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走歪路,比如使用劣质橡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质检标准。

这些“隐形”的成本削减,消费者在购买时很难察觉,但却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当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徒有其表的廉价品时,那些坚持品质、踏踏实实做产品的“良币”,生存空间反而会被挤压。

最后,消费者的选择权可能在长期内被剥夺。

双十一轮胎大降价,部分品牌直降20%,车主换胎迎来最佳时机-有驾

价格战的终局,一定是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就是“剩者为王”。

当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过后,市场上只剩下几个巨头时,它们就拥有了绝对的定价权。

到时候,你我今天享受的“白菜价”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家电、网约车,这些行业走过的路,最后都验证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轮胎行业的这场价格战,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

这是一个从“野蛮生长”到“存量搏杀”的阶段,过程必然是痛苦的,甚至有点惨烈。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短期内,该薅的羊毛可以薅,毕竟能省则省。

但心里也要有根弦,对那些低得离谱的价格保持一份警惕,别让“性价比”变成了“性能比”。

毕竟,车上四个轮子,承载的不仅仅是车身,更是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至于这个行业最终会走向何方,谁也无法精准预测。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够在这场残酷的“大逃杀”中活下来,并且还能保持对技术和品质敬畏的企业,才是真正的赢家。

而这个过程,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深刻的教育。

共勉共戒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