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只要一提到家庭用的大尺寸新能源SUV,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品牌可能就是理想汽车。
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后来凭借L系列车型一举成为市场上的热门选手,理想汽车的经历确实算得上是一个现象。
它就像一个特别会揣摩人心的产品经理,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把车打造成了一个移动的、舒适的家。
然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曾经的领先者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后来者迎头赶上。
最近,理想汽车就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那就是由华为深度赋能的全新问界M7。
这款车的出现,不仅让市场格局发生了剧烈的震动,也让理想汽车感受到了自成立以来最沉重的压力。
要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市场变化,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理想汽车当初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理想的制胜法宝,其实并不是多么深奥的独门技术,而是一种对用户需求的极致洞察和满足。
它发现,对于大多数有多人出行需求的家庭来说,他们买车最关心的并不是极限的操控性能或是零到一百公里的加速时间,而是空间够不够大、座椅够不够舒服、长途出行会不会有里程焦虑、车里的娱乐设施能不能让孩子和家人都满意。
于是,理想把大屏幕、冰箱、舒适的航空座椅这些配置一股脑地塞进了车里,再配上一个既能用电又能用油的增程动力系统,彻底打消了用户的续航顾虑。
可以说,理想卖的不仅仅是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个“家庭移动空间”的解决方案。
这种清晰的产品定位,让它在30万到50万级别的家用SUV市场里迅速站稳了脚跟。
然而,这种成功的模式也埋下了隐患。
理想所依赖的“冰箱、彩电、大沙发”以及增程技术,本身并没有形成坚不可摧的技术壁垒。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餐厅,核心卖点是菜品分量足、口味家常。
这种模式一旦被市场验证是成功的,很快就会有其他餐厅模仿,它们不仅分量同样足,还可能在食材上更讲究,或者在价格上更有优势。
如今的汽车市场就是如此。
当大家看到理想的路走得通之后,各种各样的“学习者”便蜂拥而至。
比如,同样主打增程和家庭用户的问界,在华为的加持下,智能化水平更高;零跑汽车则举起了性价比的大旗,用更低的价格提供类似的体验;而像腾势这样的品牌,则依托比亚迪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三电系统和车辆的机械素质上更胜一筹。
一时间,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以理想为参照物,但在某些方面又试图超越理想的车型。
理想作为开创者,却发现自己很难阻止别人打造出“更好的理想”。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新款问界M7,以一种脱胎换骨的姿态登场了。
老款的问界M7在市场上的反响平平,很多人认为它只是在一款比较陈旧的车型基础上做了些修改。
但2023年发布的新款问界M7,完全是另一回事。
华为几乎是对它进行了一次从内到外的重塑,投入巨大,并且招招都精准地打在了理想的薄弱环节上。
首先是价格。
新款问界M7的起售价直接拉低到了25万元以下,这个价格区间,直接威胁到了理想L系列车型的根基。
更关键的是,理想为了保持产品调性,全系车型都坚持使用成本更高的双电机四驱系统。
而问界M7则非常务实地推出了单电机后驱版本,这一下就在成本上获得了巨大的优势,让它的起售价格变得极具吸引力。
对于很多预算有限,但又渴望拥有一台大空间智能SUV的家庭来说,问界M7显然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选择。
其次是智能化。
这可以说是华为赋能之后,问界M7最核心的“杀手锏”。
如果说理想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做得不错,属于行业里的优等生,那么搭载了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问界M7,则直接把标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它所宣传的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城区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意味着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主要道路上都能使用,这在技术上是实实在在的领先。
对于越来越看重智能化体验的消费者而言,华为的技术光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最后是产品本身的全面升级。
新款问界M7不仅在车身尺寸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下了功夫。
它对车身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加强,使用了更多的超高强度钢材,大大提升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
这一点在后来的多次碰撞测试和实际交通事故案例中得到了验证,为它赢得了“安全可靠”的口碑。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市场反响极为热烈。
新款问界M7上市后订单量迅速突破十万,月销量也很快攀升至两三万台的水平,直接从理想L7、L8等车型的潜在客户群中分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数据不会说谎,问界M7的崛起,直接导致了理想汽车的销量增速放缓,为了稳住市场,理想也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的手段,这又直接影响到了它引以为傲的盈利能力。
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来看,理想的利润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背后,来自问界的竞争压力是主要原因之一。
更让理想感到不安的是,这种竞争态势还在加剧。
问界已经学会了理想的“套娃”策略,上有更高端的M9对标理想L9,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线。
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巨头也跨界而来,比如小米。
据悉,小米也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增程式的家用SUV,以小米一贯的风格,其产品在配置和价格上必然会极具竞争力。
当整个行业都在“学习理想,研究理想,最后试图超越理想”的时候,理想这位曾经的领跑者,正面临着被整个集团军围攻的局面。
如今,理想汽车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是继续坚持原有的产品策略,还是通过更激进的降价来换取市场份额?
是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壁垒,还是在产品定义上寻求新的突破?
这些都是摆在它面前的难题。
过去,理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创始人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握,但当市场竞争从“谁更懂用户”转向“谁的技术更硬核、谁的体系能力更强”的时候,固守原有的成功经验可能不再奏效。
市场的浪潮已经改变了方向,理想汽车这艘大船能否及时调整航向,平稳地驶向下一个阶段,我们所有人都将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