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是给我上了一课。108块钱的机油,我在网上查得清清楚楚。知道的朋友都说,那个价格差不多,品质还不错,毕竟牌子也算靠谱。可我那熟人修车师傅,一开口就要我260,面不改色。还摆出一副咱俩关系好嘛,给你个优惠,别人都得收300的样子。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说实话,不是那一百多块钱我斤斤计较,而是那感觉——被朋友当成傻子,特别不舒服。
其实我找他修车,就是觉得方便。毕竟认识,熟悉他的技术也挺靠谱。结果呢?他一刀就想宰一半。那一瞬间,我真想把车直接开走,只随便找个街边摊,几十块搞定不香吗?当时气得我直跺脚,还一边心里骂着实体店就该倒闭。你看街上那些空着的门面档口,多少是自己作死的结果?我都觉得特别讽刺。
不过——(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家的路上,我冷静下来。想了想,他那店,一个月房租大概得多少钱?水电,人工,设备……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工具,折旧又怎么算?他卖我260,里面有多少是房东的租金?伙计们的工资?最后到他自己手里的利润,还剩多少钱?我查过,他那店不算大,也就两三个人的规模,估算一个月能挣个五六千块,这样一算,单月房租得几千?我觉得不难理解,他涨价的理由。
又想到网店上买的108块的机油,挺心虚的。这么便宜,有没有假货的风险?如果发动机出问题了,找谁负责?找那个客服还是找卖油的那个人?他要是按108卖我,估计下个月店就得歇业了。不信你试试,十块钱的油,能卖多久?嘿,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感觉不管怎么说,那个信任两个字,真的越来越珍贵。比机油还贵。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或者朋友圈的照片,发现很多人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朋友小李说,修车就像跟医生一样,信任很难打包带走。你跟这个人长久合作,才会知道他手里的活从哪儿来?技术可靠但价格高,他是不是用的正品?这些问题大家都想知道,谁都不想被坑。
我常在想,供应链这块其实挺像生活中的人情。你买的东西,无非是信任的体现。像我上次遇到的那个修车工,表面热情,实际上暗藏宰客的潜台词。你跟他打交道,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掉坑。就算把价格谈好了,还可能遇到后续服务不到位这个问题。
前几天我还跟同事讨论,为什么某些国产车能少花点成本,咬咬牙手握更多市场份额?其实关键还是技术积累和供应链的细节。就像我那个朋友做车摄像头,有个坏掉的芯片白天黑夜折腾,才明白,哪怕工艺差一点点,最终成品质量就天差地别。这个行业研发没法像炒菜,少了点盐,味儿都变了。而供应链,你可以比作拼拼凑凑的家,一环跟一环之间,紧扣得不紧,最终出来的东西品质就会打折。
其实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很像一家餐馆。你进去点菜,看到菜单上写的特色菜可能是大厨早晨准备的,技术好点的,还会现点现做。那些市场爆款,就像快餐,快吃快过瘾,但你永远不知道它到底用的啥。这不,就我观察来看,很多车企用的零配件来源都不一样。有些用买进口的,有些用国产的,价格差别2-4倍,性能其实差别不大。这个事情很细微,但关系到用户用车的成本和体验。
嗨,说到体验,去年朋友买的某SUV,驾驶质感挺舒服,但转弯时妙不可言,感觉像开飞机。我当时没细想,是他平时开车就喜欢激烈一些,还是车确实在底盘调校上下了功夫?后来细聊才知道,厂家自主调校的环节很重要,其中供应链的整合也是关键。他其实有点猜测——是不是用的国外调校参数?国内调校的成本会低很多。这个不一定,但给我一种感觉:很多一线设计和调校工作,还是得靠国外的技术输入,虽然部分厂商宣传时会强调自主研发。
不过我还执着于一个问题:这些厂商的利润空间究竟怎么样?就算一台车卖得好,利润要冲到多少?我猜,通常在5-10%。这差不多意味着,一个车的单车利润平均也就是几万块。要是遇到维保、配件、售后这些隐藏开支,挣的钱其实不多。你说,汽车行业的黄金蛋在哪里?绝不在新车上。可能还是维修、保养,或者说二手市场的那点儿暗流。
唉,像我刚才翻了下车友的评论,很多人都抱怨二手车更靠谱。你说得对?我觉得他们的心声诚恳:那种信赖感比什么都值钱。你像买房一样,小心翼翼挑一辆接着一辆,看那个维修记录,问车主问维修店,整个流程下来,才觉得安心。不是说二手车就一定比新车差,但信赖才是真的硬通货。
其实我还想问一句——你会怎么选择?在价格合理、信任有保障这条线上,哪个更重要?还是其实都难,两者很难兼得?反正我自己,平时开车多看看那个维修记录和谈话细节,就会发现,人的诚信,真的是一种奢侈品。
(这段时间,坐在家门口看车来了车去,心里总在琢磨:人与人之间,怎么会变得那么难?)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