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赛力斯喊出新能源汽车界的年度口号:销量激增182.84%!看起来一切都那么光鲜亮丽,仿佛未来只属于它。真正的故事从未这么简单。赛力斯依赖华为的“黄金合作”模式,看上去风头正劲,但一个充满疑惑的问题浮现:离开华为,它究竟能否独立生存?还是最终沦为技术的“空心化代言人”?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场中国新能源版图中的权力博弈,用掌控真相的钥匙打开这扇迷雾之门。
赛力斯与它的“老朋友”华为,一对经典的合作伙伴。这个组合曾是市场的宠儿,被誉为问界系列成功的背后推手。正当它想借助华为的光环大放异彩时,赛力斯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与兄弟品牌争夺资源的大战场中:智界、尊界、享界甚至尚界,都借着华为的赋能在市场上发力。这是一场竞合关系的戏剧化冲突,也是赛力斯在华为“江湖生态”中地位不断下滑的开始。未来,它能否在这场内部比拼中突围?这场看似平息背后的暗涌,却在逐渐侵蚀这位“老大哥”的根基。
要弄清赛力斯命运的走向,我们必须回头看看它走到今天的轨迹。问界系列的成功多少是一种“误打误撞”。赛力斯并没有独特的产品定义,它不过是将华为的鸿蒙智行技术嫁接到自己的车型上。但这种光环不仅未能让它摆脱华为的庇佑,反而加剧了它对合作资源的依赖。
普通消费者对赛力斯的印象,似乎也更多集中在“华为造车”的带货效应,而罕有将其等同为独立品牌。一个购买过问界M7的车主形象地说:“我买它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有华为的标志。如果没有这个标,我可能不会多看一眼。”这种事实上的“技术代言”,让赛力斯的品牌独立性显得苍白无力。
华为的“兄弟车”们,也绝不甘心扮演陪衬角色。智界、享界等品牌围绕高端纯电领域的投入和销量提升在迅速崛起,起步晚但规划更加弹性。这些后来者,是否会借助华为更为迅速的资源分配机制,最终取代问界的领袖地位?赛力斯似乎牢牢抓住了华为这棵“合作伙伴的大树”,但问题在于:这棵大树真的是福音吗?
表面上问界全球销量增长态势相当强劲,但事实揭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裂隙。伴随着赛力斯回购“问界”商标并参股华为车BU,它似乎想在品牌独立与技术绑定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结果却将它推向了一个巨大的财务陷阱。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飙至76.83%,累计债务逼近800亿。
赛力斯的大胆投资显然让其沾上了“财务高压”的标签,其深度依赖的鸿蒙智行技术也逐渐显露出核心不足。问界究竟还能占领多少市场空间?从2024年数据来它的销量一度超越所有兄弟品牌,保持着85%的销售份额。到了2025,仅仅一年之久,这一份额已下滑至76.8%,其他兄弟品牌开始蚕食其市场,将其地位压缩至日渐被边缘化的风险当中。
更大的阴影是——赛力斯内部同质化的困扰。无论是问界的标志性鸿蒙座舱还是ADS智驾系统,各品牌的技术基础趋向雷同,导致消费者逐渐模糊品牌之间的差异化属性。这种核心科技的同质化,不仅削弱了市场竞争力,更降低了品牌独立性,使得问界愈加难以有所突破。
正当赛力斯风光不再时,一个出乎意料的真相击破了它“独享华为”的幻想:华为其实并不是只扶持问界一个“孩子”。无论是智界的中低端霸主地位,还是尊界的高端定制潜力,都在威胁问界的市场占比。华为的多元化转型路线清晰地显示出:它并非只下注于一枚棋子,更愿意打造一个体系来与传统车企博弈。
这一策略突然让赛力斯这位“元老成员”站上了风口浪尖。问界,有效但不再独特;赛力斯,重要但不再不可替代。华为提前布局的“兄弟品牌”合作模式,从资源分配、技术开发到市场推广,都进一步稀释了问界的独占优势。这种深度绑定的关系,不仅未让赛力斯安全脱险,反而让它深陷技术空心化的迷局。
华为内部博弈再次加剧,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白热化。而鸿蒙智行的光环,正从“照亮一家”转变为画出一片市场生态。随之而来的市场分流,让问界的销量逐季下滑,更让赛力斯面对来自环境内外的双重挑战。赛力斯与华为的绑定,是否会让它成为生态竞争的炮灰?
表面上赛力斯的市场份额似乎还有所保障,但现实却愈发残酷。正如赛力斯董事会内部会议透露,开支压力已经迫使它对新兴技术项目的研发进一步缩紧。这样的缩减虽是无奈之举,却暴露了它尴尬的研发能力。
更糟糕的是,“兄弟品牌”的崛起让赛力斯陷入巨大分裂与焦虑:智界通过差异化路线迅速占有市场份额,尊界则通过中型车市场开始挑战问界的地位,享界与尚界也毫不逊色。在这一场合作伙伴变对手的游戏里,赛力斯不仅不是主导者,甚至丧失了主动权。
或许你会问,难道赛力斯无法独立走出华为的光环,建设独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事实恐怕并不乐观。以研发成本为例,赛力斯一直保持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大幅投入,在“独立行走”所需的核心研发能力上始终缺乏突破。长期“搭便车”的弊端逐渐显现,赛力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与它的竞争对手相提并论,显得颇为差强人意。
这一困境不是赛力斯独有,而是一批严重依赖强者赋能的新势力品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市场资源变得愈发稀缺,当竞争对象不再“单一”,赛力斯能突破障碍吗?
赛力斯的命运或许并不难预料。当它将巨资押注于进一步绑定华为的时候,它选择了一条从光鲜走向压力的复杂道路。明面看似希望“自立门户”,实则是在技术创新与依赖间背离初衷。
华为并不是赛力斯的唯一依靠,这让它失去了垄断优势。而赛力斯持续的低效研发投入,也意味着它难以立即转型为新能源车的技术领袖。它的故事,更像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里一个“抱大腿”的注解。
但别急着批评,说它“一无是处”。赛力斯固然依赖华为,却也为新能源车市场带来了阶段性贡献。当技术的独立性最终无法兑现时,它又该如何面对更残酷的下一个周期?
假如华为的合作品牌不断分流,赛力斯最终的角色会是什么?它是否还配得上明星车企的头衔?还是,只能成为锦上添花里的过客?你觉得,这样的故事会有真正的赢家吗?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