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保时捷二手价能卖到30多万,2013年的宝马3系却只剩下一万多,不是车坏了,是人们的选择出错了。
你想想啊,去年我在二手市场上瞧瞧,保时捷的车主发朋友圈,手里那辆老双刃刃价码还在30万左右浮动。那车老旧,不可能是刚买的新品,估摸着真实成交价可能还低个几千,但整体还是个金字招牌。反倒是宝马3系,不算说巨坑,也不能算特别差,但一到二手市场,价格漂浮在一万多,少的才几千。所有人都说别买了,亏大了。其实我觉得,这不是车的问题。是人们的选择出了偏差。
这差在哪儿?我说一堆品牌、配置上的差别,可能你觉得没意思,但我更想讲讲调性和心理。保时捷代表了炫耀的资本,它不是给你过日子的,是给你炫耀、彰显身份的工具。就像朋友圈的别人晒豪车,不管是不是说实话,总得让人觉得不差没落。而宝马,实际用起来也不错,但在像我们这些中产眼里,宝马的牌子变得没那么稀缺、那么新鲜了。
说个细节。去年我陪朋友去买二手车,他想买个便宜的车,问我推荐啥。我翻开几页二手车APP,看到4万-8万的宝马3系,价钱都差不多,但有一辆特别便宜。他一看,哎呀,三万多,不会出事吧?我随口说:看看车况就行了,不要只看价格。结果一看车主留的照片,轮胎半打气都没了,车上还蹭了点油漆,肯定有点问题。当时我心里想:这价格还敢卖?但事实证明,很多人买二手车本就惯了便宜就是好,不去想这车背后藏的那些坑。反倒保时捷的二手市场,少了这幅廉价拼凑的拼图,它的价格还真说得过去。
说到这里,我想问问你,买车真正看中的,是车本身还是背后的标签?我遇到不少车商朋友说:要是普通人知道这辆车真实的销量和维护成本,估计都得转头走人。的确,宝马的标志玻璃贴上去,看似普通,但实际上,一辆宝马的保养费、零件成本比起入门级车高出不少。你可能没想过,保养一辆宝马百公里10元的材料费,只算油和零件,小时工费我都忽略不计,就算个大修,花个几千块钱,平摊下来十年也就几百元每年。这听起来还凑合,但如果你考虑到它的零配件,绝对算贵得离谱。
我在工厂里混了几年,看到不差钱的人,买辆车其实不在乎百公里成本。可是大部分人,尤其是普通消费者,还是会去追求车是不是值。而实际上,看似便宜的二手宝马,折旧率比保时捷还快。为什么?一方面,品牌偏差带来的折旧偏高。另一方面,供应链里的配件和技术门槛都高,出故障或者维护费比起主打性价比的车型高出不少。我当时翻了下自己以前整理的维修手册,一辆二手的宝马3系,基本上五年内,相关配件维修频率比别的品牌高出至少两成。这不一定是问题车,但它代表了成本认知差,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花钱,最后用不起的原因。
又得抛开品牌标签扯点用户心态。我记得曾经一个朋友告诉我:我买宝马是为了身份,不是为了实际用。说得直接点,很多人买车,心里没想清楚,究竟是喜欢开车,还是要跟别人比。车它不是只靠好看还能撑得起家,特别是当你一打开车门,看到的是十年前的油漆,内饰的划痕,那种面子货的心理暗示,能持续多久?反正我觉得,真要是用一辆车投资,那还要考虑它未来的保值率。
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你会为了面子,花掉几倍甚至十倍的预算,就为了一个标签吗?我自己是觉得刚刚够用、又合理是最有意思的。就像我之前试驾一辆顶配版思域,虽然配置不能跟高端车比,但驾驶感受让我觉得还挺舒服。反倒是那些豪车里塞满电子设备,操控体验反而变得复杂,机械感没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敢打赌,很多人买车,最后都在认知和价值之间纠结。你觉得保时捷卖30万是合理的?还是宝马只值一万?真没那么简单。
我反复琢磨,为什么有人宁愿买个保时捷二手,也不考虑宝马三系。其实核心,还是印象和标签。而标签的价值,会随着市场的认知不停波动。你说说,有没有可能,两三年后,二手宝马的价格会不会比现在还低?我敢打赌,除非它经历了市场洗牌,否则维修成本还是会让人望而却步。你有没有想过,现在宝马的二手市场价格,差不多只值一开始买价的四成?这个比例,不算特别低,但比起五年前,我估算着至少少了20%。
我刚才翻了下手机里的相册,有个老朋友关于买车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买便宜车是投资,买品牌是炫耀。你觉得,这句话背后是不是隐藏着隐性成本?我都能想象,他当时是想省点预算,但实际花费可能比原计划还要多,要不是有人提醒,他可能还会入坑更深。
这个行业变个样,随时可能出现新逻辑。比如纯电车——我其实没想过新能源会这么快变成主流,但现在想想,补贴退了后,那些拼配置和续航的车,真正能掏心掏肺支持得起保值率的,也就那么几款。
对了,就说保值率这个事,我看过一些估算,某些豪车、进口车五年后,价值大概只有出厂价的三成方圆。保时捷更不用说了,虽然品牌认知依然坚挺,但毕竟过去的价格反映不了未来的市场环境。(这段先按下不表)
又跑题了,也许我说了太多偏向理性,情绪和价值交织的东西。人生路上,买车也是这样。你愿意花多少,能接受什么样的折旧和成本,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题。但我觉得,永远不要低估标签的力量,也别被表面迷惑。
我还挺好奇的是,下一次,你会不会因为看到一个不那么炫的车,就觉得哎,挺不错的。毕竟,很多时候,真的用得起,才是最大的幸福。你呢?会不会也偶尔觉得,买车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个理由打个心理平衡?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