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一直觉得,汽车行业的变革像极了你开车时突然发现要不要调个温度这个微妙瞬间。你手在出风口旁边摸了摸,忽然就意识到——这车的暖风是真的差,冬天开那叫一个冻人。刚开始还没多在意,觉得是不是没开热风按钮;结果拉开检查,发现温控系统卡在了某个毛躁的档位里。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本田最近销量的变迁。去年7月,销量还剩4.48万辆(这段数据估算/体感),跟2020年那个20.88万的黄金时期一比,掉了差不多80%。这个差距太扎心,也太直观地反映出市场对它的冷漠。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很多车企的销量暴跌其实背后都有个共同点:产品退步+研发慢、决策傻。
这里的对比其实挺有趣的。比如说,同价位的车型——本田思域和它的竞品,比如说别克君越。开过后,发现同样是入门10万价位,别克的车内饰细节好多了,音响系统也更用心。虽然说本田骄傲于它的省油和耐用,但你让我在相同价位体验一下,开下来,我明显就感觉它的内饰更加粗糙,车内噪音比别人高出一截。这个差别说实话,操作层面就显出来。别克那个隔音包是真奏效,车外嗡嗡声基本不入耳。而本田呢?开到高速,几乎像开在马路上,震得我耳朵都泛胀。
慢慢想,不能只说电池续航或快充,就觉得它一定领先。大部分本田的新能源车,还是油改电——拿燃油车平台扯个电池就算新能源。你会觉得,续航短,充电慢(估算:只要快充30分钟,续个空),怎么能跟国产兵马俑似的跑600公里都得安排个长充。我知道有些人会说:你看日本车的工艺不用说,哪个不比国产的精细?但真没想到,这样的油改电车型,数值表现还能差这么多。说到这,我挺琢磨——是不是研发投入也有关系?我随便看了看,比亚迪啥的投入十几个点的销售额,技术也不懂,但至少充满了狂干的劲。反观本田?研发费用还不到销售额的3%,这比价值都还低,难怪产品会慢半拍。
我刚才翻了个相册,里面有一张照片,是我去年去展厅看车的,也是就那种简陋到尴尬的内饰。那天销售手里拿着一台新车,笑着问我:你觉得这车怎么样?我险些要说:看起来像十年前的货。不过人家笑说:其实这车还可以,省油,还耐用。哈哈,有趣的口吻,但我心里想:别人都在靠智能驾驶、快充和颜值吸引消费者,我们还在坚持省油耐用。问题是,当新能源和智能化已成为主流,这旧的理论还能站得住脚吗?不会有点像用算盘算太落后了吧。
这里我有个疑问:你们觉得,未来真正逆转的点,会不会是车内的体验?比如那点细微的噪音控制,和充电站的便利性?还是说,会不会某天,像电池寿命一样,国产车的技术会突然变得成熟到可怕——就像你买的电动车,从0到100km/h干脆比燃油车还快?我在想,或者只是我自己天马行空地猜测(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有一点我觉得挺可能:只要研发速度快,市场的适应也快,为什么国产品牌就能赶超?那本田是不是也应当考虑:速战速决,还是继续等死。
说到这,我问一句——你觉得,厂家真的会放开研发的束缚,搬到中国吗?我猜,一旦国内能自主造电池、做芯片,成本能掌控得更好,转型速度将直线提升——但这个转变得太快,或者说代价太大,是不是多数传统品牌都没勇气赌一把?我也曾怀疑:要不要真正意义上土办法一下,像拼多多一样大举补贴,或者,拼工厂、拼研发,甚至拼速战速决。这算不算一种投机取巧策略?
说不定,未来影响最大的,还是人心。当你身边朋友买的国产车,智能程度高,操作起来顺滑,价格还实在,心里就会多一份认可。反倒是那些传统牌子,以前说什么耐操、油耗低,现在看起来,有点像古董了。
回到我自己,或许最痛的不是销量数字的剧烈波动,而是那种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你会不会在某个瞬间,忽然觉得,你跟你的车是不是都变得太落伍?(这段我还没细想过,只是随意猜测。)——而这些微小的细节,才是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小到一个门把手的材质,或一个轮圈上的LOGO。
这就是汽车行业,尤其是传统车企的真实状态吧。你觉得,下一次真正革命的点会是哪一个?还是我们都还在等待,封神那一刻的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