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关注汽车市场,可能会感觉到一丝微妙的变化。
前两年还被誉为解决新能源车里程焦虑“终极答案”的增程电动车,似乎一下子没那么香了。
就拿七月份来说,作为增程路线的领军者,理想汽车的销量一度滑落,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一时间网络上关于“增程车是不是要过时了”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纯电动车阵营,看到的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
蔚来汽车在第二季度的交付量达到了惊人的七万多辆,环比增长超过七成;而特斯拉新推出的一款车型,短短三天时间订单量就突破了五万大关。
一边像是被泼了冷水,一边像是打了鸡血,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很多人心里都打了个问号:这到底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真的来了,还是说这只是市场竞争中的一次正常波动,换了一批演员,剧本还是老样子?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增程车当初为什么能火起来。
其实道理很简单,它精准地抓住了当时消费者最大的痛点——里程焦虑。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早几年一到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车主们焦急等待的样子,比堵在路上还让人心烦。
纯电动车虽然环保、使用成本低,但“续航虚标”、“冬天掉电快”、“充电排大队”这三座大山,让很多想买新能源车的家庭望而却步。
就在这个时候,增程车出现了。
它本质上是一台纯电动车,但巧妙地在车上加了一台小排量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随车充电宝”,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启动,烧油发电给电池充电,再由电机驱动车辆。
这样一来,“可油可电”的特性,让车辆的综合续航里程轻松突破一千公里,彻底打消了人们对长途出行的顾虑。
可以说,增程车是用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在充电技术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过渡时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
然而,市场的变化速度,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当初增程车要解决的充电难题,在短短一两年内,被我们国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基建实力以一种惊人的方式给大大缓解了。
首先是充电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普及。
过去我们给电动车充电,总感觉慢吞吞的,像用普通水龙头接水。
而80V平台,就好比把水龙头换成了消防水枪,充电效率大幅提升。
以宁德时代推出的新一代神行电池为例,宣传中提到充电十分钟就能补充四百公里的续航。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你在高速服务区停下来,上个洗手间,买瓶水,或者吃碗泡面的功夫,你的车就已经恢复了大部分续航能力。
这种充电体验,已经非常接近传统燃油车去加油站加油的感觉了。
当充电不再需要漫长等待,纯电动车的便利性就得到了质的飞跃。
其次,就是我们国家堪称“疯狂”的充电网络建设。
根据官方数据,全国公共充电桩的数量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从城市的大型商场、写字楼地下车库,到高速公路沿线的服务区,再到乡镇农村,充电桩的身影随处可见。
截至2024年初,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经接近千万级别,车桩比持续优化。
过去那种“出了城就找不到充电桩”的担忧,在绝大多数地区已经不复存在。
当充电桩的密度甚至高过某些连锁便利店时,纯电动车的活动半径就被无限放大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增程车上那套由发动机、油箱、排气管等组成的增程系统,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它增加了车重,占用了空间,还带来了额外的保养成本和机械噪音。
这就好比你准备去一个设施完善的豪华露营地,那里水电齐全,甚至还有餐厅和酒店,你却依然背着沉重的发电机和帐篷,虽然也能用,但总感觉有点多此一举。
市场的反应是最直接的。
我们看到,一些早期的增程倡导者已经开始调整策略。
比如理想汽车,在保持增程车型优势的同时,也开始推出纯电车型,并且在宣传上更加强调车辆的纯电续航能力和智能化体验,价格也为了适应竞争而做出了调整。
而它的竞争对手们则更加直接,有的品牌干脆推出了同款车型的增程版和纯电版,并且定价几乎一样,把选择权完全交给了消费者,让他们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还有的品牌在新车型规划中,直接砍掉了增程版本,全力押注纯电赛道。
这些现象都表明,车企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充电技术的成熟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可油可电”这张牌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断定增程车将要退出历史舞台,那也未免有些草率。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就在一些品牌开始“抛弃”增程路线的同时,包括吉利、小鹏、小米在内的更多实力雄厚的玩家,甚至一些国际大厂,反而在积极布局自己的增程技术和产品。
这又是为什么呢?
难道他们看不清市场趋势吗?
其实不然,这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商业考量。
他们看到,汽车消费并不仅仅是理性的计算,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消费者购买的早已不只是一台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增程车的价值,正在从解决“里程焦虑”的实用功能,悄悄转向提供这种“情绪价值”。
这就像很多人明明知道智能手表看时间更准、功能更多,却依然愿意花大价钱去买一块传统的机械表。
他们买的,是那种精密机械带来的工艺之美,和一种不依赖电子产品的掌控感。
增程车正在扮演类似的角色。
它为车主提供了一种“万一”的保障。
万一我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充电桩的偏远地区呢?
万一遇到极端天气,比如暴雪导致高速封路,车辆长时间困在路上呢?
虽然这些极端情况,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碰不到一次,但拥有一台能够应对这些情况的座驾,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
这种“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能力,正成为增程车新的核心卖点。
所以我们看到,新推出的增程系统越来越强大,比如有的号称能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稳定高效发电,它卖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续航,而是一种全天候、全地域的终极可靠性。
因此,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概率不会是纯电和增程“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会演变成一个更加细分、更加多元化的“自助餐”模式。
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只有合不合适。
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市、有固定充电条件、出行半径相对固定的用户来说,一台纯电动车无疑是最低成本、最环保、最便捷的选择。
而对于那些居住在充电设施尚不完善地区,或者热爱自驾游,希望生活拥有更多可能性的用户来说,增程电动车依然能提供那份无可替代的从容和底气。
它可能不再是市场的主流C位,但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满足特定需求的“金牌配角”长期存在下去,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和安心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