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巴西工厂开业,卢拉亲自站台,中国SUV南美新局
8月16号那天,朋友圈突然刷到一张照片:魏建军和巴西总统卢拉肩并肩站在新工厂门口,两人都笑得挺灿烂。有人还调侃,说魏总这回是真把“家底”搬到了地球另一边。说实话,这场面搁几年前真想不到——中国车企老板能让南美大国总统亲自来捧场。
现场据说有五百多员工,到年底要翻番,三万辆起步的产能,后头还盯着五万。这数字听着不吓人,可你要知道在巴西这个地方,有点像国内十几年前——路上皮卡、SUV扎堆跑,小轿车反倒稀罕。我表哥前年去圣保罗出差,还发了个小视频,说当地修理铺里老大众、丰田一排排躺着,但皮卡才是硬通货。长城偏偏就是靠这两样吃饭的,在国内也是炮、哈弗混得风生水起,现在拿到巴西,不就是赶上趟儿了吗?
邻居老王前阵子刚换了辆国产混动SUV,他一直念叨,“咱们这些自主品牌啊,就是该出去闯闯。”他没少吐槽国内市场卷成啥样:“理想打比亚迪,比亚迪怼蔚来,小鹏跟谁都杠……哪还有喘气的空?”我琢磨魏建军这回也是被逼急眼了。其实早些年他也试过折腾海外,但像这样大张旗鼓搞本地化生产,还真是头一遭。
讲真,在巴西卖进口车根本玩不转,我一个做零配件出口的小学同学就直言:“那关税不是一般高,一辆车进港价翻倍都正常。”所以长城干脆自己砸钱建厂,把产业链往那边扔。据微信群里一个搞外贸的哥们讲,当地政府对新能源项目格外感兴趣,“只要能带就业机会和技术升级,他们就敢给政策”。卢拉出来剪彩,也算是明牌支持吧。
不过别以为过去就稳赢了。去年群友阿辉出差去了趟里约热内卢,他说街头最多见的大众Polo和丰田Hilux,那些老司机嘴里常挂一句话:“德国铁壳,日本心脏。”意思就是说耐用省心最重要。他还补充了一句,“售后服务点太少的新品牌,在那儿很难混开。”有意思的是,据他说当地油品质量参差不齐,经常有人因为加错油或者杂质多导致发动机抖动,所以厂家如果没提前针对性调整动力系统,就容易吃亏。这种冷门问题在国内基本没人提。
再插一句,我师傅以前修过出口版哈弗H6,说海外车型底盘高度会专门升高一点,因为南美很多城市坑洼路段多。“咱中国平原高速公路,你搁圣保罗郊区跑试试?分分钟刮底盘!”师傅语气特认真。他还顺嘴提到一个细节:有一年夏天遇上一台返修车辆,是因为空调滤芯设计跟本地湿热环境不适应,用久了直接堵死。所以现在厂家每次推新品,都得考虑不同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否则投诉率飙升。
至于价格战嘛,这事估计绕不开。有个销售朋友私下透露,新工厂投产后,本地产车型售价应该会压住主流合资竞品。他甚至猜测,如果定价策略激进,大众那些经典入门款压力可就大喽。不过我倒觉得光拼便宜没戏,本土用户还是看重耐用性和维修便利度——毕竟家用主力都是买菜接娃,不是谁天天飙性能参数。“别忘记,售后网点密度才决定二手残值!”这是汽配圈流传的一句话,每次聊到新品牌都会被提及。
还有个八卦:听业内老人聊起,上世纪80年代日本车刚进入美国时,被当成“铁皮罐头”,结果凭借稳定性一步步赢下市场份额。当年丰田、本田走出去也不是轻松事,如今轮到中国品牌重新演绎一次类似剧本,只不过舞台从北美变成南美罢了。但背后的无奈也藏不住,有时候确实是被内卷逼着往外冲。不然的话,一个成熟企业谁愿意冒险跨洋投资呢?
对比之下,比亚迪早已悄悄布局拉丁美洲,今年销量蹭蹭涨;特斯拉墨西哥超级工厂消息传遍行业圈;大众、丰田则深耕多年积累口碑。如果慢半拍,只能啃剩饭剩汤,这道理放哪儿都一样。而且据我了解,目前不少二三线自主品牌已经撑不住连续亏损,被迫裁员或缩减研发预算,那日子是真的难熬……
最后随手记一笔冷知识。有位做汽车电子模块开发的小伙伴分享过,新兴市场经常出现电瓶亏电问题,因为停电频繁或线路老化影响充电效率,所以近几年部分国产车型针对中控娱乐系统增加低功耗待机模式,以免熄火状态下消耗太快。这种细节上的适应,其实更考验企业有没有真正把脚踩进异国泥土,而不是光喊口号图数据好看而已。
等将来某一天,再看到新闻说哪个中国造皮卡成为圣保罗出租司机首选,也许身边群友又该感慨一句:“世界变小啦,我们家的牌子终于走远喽。”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