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这次想玩把大的,结果没想到直接把自己玩进了死胡同,还顺带着把整个欧洲的汽车工业都拖下了水。德国大众、日本本田的生产线接连熄火,整个欧洲的车企巨头们,现在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排着队想到中国来求安世签字,至于远在荷兰的那个总部,早被晾在了一边。
眼看着压力山大,荷兰官员终于坐不住了,出来找补。10月27日的《新鹿特丹商报》上,他们居然把强抢安世这事儿,轻描淡写地说成是“虽然不地道,但没办法”。这话说得,就好像是小偷在辩解,自己实在是饿得不行了才动的手。
纸老虎法令与空壳总部
他们到底在怕什么?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怕中国的母公司闻泰科技把技术给“掏空”了,怕欧洲辛辛苦苦建立的研发中心人去楼空,更怕将来生产线被挪走,丢了饭碗。这些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闻泰科技是安世唯一的股东,自家的技术和资产,想怎么整合调配,那都是天经地义的商业行为。
荷兰方面用“窃取”这种词,不仅是违背了商业常识,更是暴露了背后的政治算盘。有消息说,经济部长维克多·卡雷曼斯就是这出大戏的幕后推手之一,甚至背后还有美国的影子。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早在6月就向荷兰施压,要求换掉安世的中方CEO。荷兰可能以为抱紧了大腿就能捞到好处,却完全没算清楚全球产业链这本复杂的账。他们搬出一部1952年的老掉牙法条,以为能掌控一切,结果很快就发现,法令能管到的,只有荷兰境内那个法人实体。
十二小时的技术破局
当安世的中国总部果断反击后,荷兰人才恍然大悟,自己费尽心机抢到手的,不过是一个即将失去所有利润来源的“空壳子”。法律的强制力,在全球化的产业链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几行字,而是车间里那些日夜不停的机器。
就在荷兰总部试图用技术手段锁死系统时,更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安世在中国的工程师团队,仅仅花了12个小时,就干脆利落地破解了所有限制。生产线没有片刻停顿,炮弹照常出膛。这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那些鼓吹“技术掏空论”的人脸上,也证明了安世中国的技术实力,早已不是谁想拿捏就能拿捏的了。
三条新规重塑牌局
真正的杀招还在后头。安世超过七成的总产能都部署在中国,单单一个东莞的生产基地,就承担了全球超过六成的相关封测业务。掌握了这种压倒性的物理控制权,就等于掌握了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安世中国迅速甩出了“三板斧”,彻底改变了牌局的玩法。
第一,所有客户必须与安世中国重新签合同,旧合同一律作废。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荷兰那个“总部”失去了商业价值。第二,所有交易必须用人民币结算。这不仅仅是规避金融风险,更是把小小的芯片,玩出了石油“硬通货”的感觉,顺便还推了人民币一把。第三,芯片供应优先满足中国市场。先保自家,再看全球,谁先谁后,我说了算。
欧洲芯痛的多米诺骨牌
新规一出,全球产业链立刻感受到了寒意。10月21日,德国大众的核心工厂率先停产,那儿生产的可是全球畅销的途观和高尔夫。紧接着,《日经亚洲》10月29日报道,日本本田在墨西哥的工厂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陷入了停摆。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有机构预测,欧洲车企每月可能因此损失高达200亿欧元。
要知道,安世在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占了大概四成份额,手握1200项专利,每辆车里至少得装上几十颗它的芯片。没了它,宝马、奔驰的电子稳定系统和刹车助力系统就是一堆摆设。大众的CEO急得直飞海牙,对着荷兰首相喊“再不解决就全面停产”。影响甚至超出了汽车业,欧洲的航空航天、精密制造乃至国防工业,都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芯”痛。
结语
现实的重压之下,高高在上的欧洲巨头们也不得不低头。大众、宝马的采购代表开始排队飞往中国,请求签署新的供货协议,表示愿意接受中方所有条件。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也急着喊话,要求进行“最高层级磋商”,但嘴上还不肯认错。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想谈可以,先把抢走的东西还回来;想耍无赖,那就继续承受后果。荷兰以为有美国撑腰就能为所欲为,却忘了在全球化时代,供应链是双向的。这次欧洲车企的停产警报,就是对这种单边霸权最直接的教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