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极狐阿尔法S6四驱版跑了3000公里

开着极狐阿尔法S6四驱版跑了3000公里,终于明白为什么老司机都说华为DriveONE双电机系统能把特斯拉Model S甩在身后

上周末跑山,在连续发夹弯路段遇到台蔚来ET7。对方似乎有点较劲的意思,我也没客气。S6这套前异步后永磁的双电机组合,在瞬态扭矩分配上玩得挺明白——前后轴扭矩比能在100毫秒内完成切换,过弯时那股子稳当劲儿,像极了早年开过的保时捷Taycan。最后那台ET7在第三个弯就没跟上来,倒不是动力差多少,估计是电控逻辑上还差点火候。

这车藏了不少你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门道。比如冬天充电,插上枪之前车机会提示“电池预热中”,其实是在用电机工作时散发的余热给电池升温。这套华为搞的TMS热管理能把热量在电机、电池、空调三个系统之间倒腾,省下的电够多跑几十公里。夏天制冷更狠,空调蒸发器直接和电池冷却回路耦合,车厢降温速度比我之前那台油车快一倍不止。

说到充电,750V高压平台配255kW峰值功率,理论上10分钟能补400公里续航。不过实际体验下来,得看充电站设备给不给力。上次在服务区碰到台老款特斯拉,人家充电桩标的是250kW,我这边实际跑到230多千瓦就不错了。倒是那个宁德时代的电池包让人踏实,三级热失控防护不是吹的,单体电芯外面裹着陶瓷隔膜,模组之间还有气凝胶隔热层,底部液冷板配合烟气排放通道,这架势像是在防范极端情况。

开着极狐阿尔法S6四驱版跑了3000公里-有驾

开了几千公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这车的能量回收逻辑会“学习”。刚提车时松油门那一下还有点突兀,跑了一个月之后,系统大概摸清了我的驾驶习惯,回收力度调得恰到好处。据说是华为那套ODC云端动态标定在起作用,车机会把驾驶数据传到云端分析,然后推送优化参数下来。这种事儿用户感知不强,但确实影响日常体驾体验。

底盘功底算是这车的加分项。麦格纳镇江工厂出来的车身,48000牛米每度的扭转刚度摆在那儿,虚拟主销双叉臂配五连杆悬架,全铝材质把簧下质量压得很低。CDC连续阻尼可调减振器每秒扫描路面500次,切换到运动模式过弯时侧倾角能控制在1度以内。有次走烂路,车里放的水杯基本没晃,同车朋友还以为路况不错。

车身结构用料挺扎实,76%铝合金占比配2000兆帕热成型钢,A柱B柱那些关键位置该硬的地方一点没含糊。电池包外壳是三明治结构,铝合金挤压型材包着蜂窝吸能层,里面还有防火气凝胶。虽说碰撞测试数据用户平时感知不到,但开高速时心里多少有点底。

开着极狐阿尔法S6四驱版跑了3000公里-有驾

智驾这块儿,华为ADS 2.0城市NOA已经能在300多个城市不依赖高精地图跑起来。我常跑的那条通勤路线,左转、并线、避让行人,系统处理得算是利索。不过复杂路口还是得盯着点,毕竟接管率0.6次每百公里不等于零。倒是那个代客泊车挺实用,商场地库找车位让车自己去转悠,手机能看实时位置,最远能记忆1公里距离。

座舱部分倒没太多惊喜,鸿蒙系统流畅度可以,语音识别准确率不错,三屏交互看着挺科技。那套哈曼卡顿23扬声器音响在高速上的表现让人意外,120公里时速车内噪音62分贝,听歌时低频下潜挺干净。AR-HUD投影效果比想象中好用,导航箭头直接叠加在路面上,视线转移少很多。

开着极狐阿尔法S6四驱版跑了3000公里-有驾

风阻系数0.193Cd不是白给的,主动进气格栅会根据水温自己开合,门把手隐藏式设计,底盘全平整化处理,尾部扰流板80公里时速自动升起。这些细节单拎出来不起眼,但叠加起来能在高速续航上省下不少电。实测跑高速巡航时百公里能耗能压到14千瓦时出头,算是给710公里的CLTC续航留了点余地。

动力参数390千瓦530马力,百公里加速3秒9,账面数字够唬人。不过真正开起来,这车的性格更偏向于“快而不躁”。深踩电门推背感挺直接,但不会让你觉得神经质。可能是工程师在标定时给日常驾驶留了些余量,想暴力一点得切运动模式或者赛道模式才行。

这车适合什么人?大概率是那些对技术参数有点追求,又不想太张扬的买家。没有特斯拉那种激进的品牌调性,也没有蔚来那套服务体系的包袱,就是把该做的技术细节做到位,把该给的配置给足。至于值不值这个价,开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