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谁能想到,年被行业大佬们断定“撑不过几年”的增程车,如今能在新能源市场杀疯了?2024年,插混和增程车型销量同比激增85%,直接占了新能源市场40%的份额,曾经被奉为“终极方向”的纯电车,占比反而回落至60%。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离谱,连我那个年信誓旦旦说“增程就是过渡技术”的朋友,最近都偷偷把纯电车置换成了增程SUV。
还记得2019年理想刚推出首款车型时,网上全是唱衰声。“背着发动机的电动车,结构复杂肯定爱坏”“能耗高不说,亏电时噪音跟拖拉机似的”,时我陪朋友去试驾,销售小哥介绍增程技术,周围看车的人直接嘀咕:“花三十万买这过渡产品,不如再加钱上纯电。”谁能料到,短短几年,小鹏、智己这些曾经铁了心走纯电路线的品牌,都陆续官宣要开发增程车型了。行业风向从“技术信仰”彻底转向了“用户需求驱动”,毕竟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老百姓买车,好用才是硬道理。
为啥增程车能逆袭?这得从传统认知的“误区”说起。以前总有人觉得增程车“两头不讨好”:论能耗,小鹏G9纯电续航百公里耗电13.9度,理想L6增程版百公里却要21.1度电;论重量,纯电车平均比增程车轻134公斤,开起来更轻快。我有个同事买了早期的增程车,有次跑长途没电了,发动机启动时那噪音,坐在车里说话都得提高嗓门,动力还明显变弱,他吐槽说“跟开了节能模式的燃油车似的”。
但后来我发现,这些痛点正在被悄悄攻克。去年借朋友的新款增程车跑了趟长途,全程800公里,路上只充了一次电,到目的地还有余电。最惊喜的是,即便电量只剩20%,发动机介入时噪音小了很多,加速也没明显衰减。朋友得意地说:“现在新款增程车纯电续航能到430公里,比以前提升了170%,而且支持超充,12分钟就能充80%的电,相于1秒补能1.1公里,再也不是年的‘油老虎’了。”
再往深了看,增程车的走红,本质是精准击中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就拿充电基建来说,一二线城市超充站密集,可到了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地区,找个充电桩比找饭店还难。我老家在中部一个县级市,去年过年开纯电车回去,满大街就俩快充桩,还被燃油车占着车位。而增程车就没这烦恼,没充电桩?加点油照样跑。放眼全球,80%的国家充电基建都不完善:印度高峰期轮流停电,家庭充电桩普及率不到5%;非洲一到雷暴天气就区域性断电;就连欧洲,法国2024年夏季因电网老化,凌晨都得限电。增程车不用依赖充电桩,电压兼容性还强,在这些地方简直是“救星”。
从技术层面看,增程车这几年的进步堪称“逆袭爽文”。宁德时代的新型磷酸锰铁锂电池,让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20%,续航更扎实;多档DHT技术普及后,增程车高速行驶时能耗降低了25%,再也不是“高速费油”的代名词。现在的增程车,怠速噪音能控制在45分贝以内,跟纯电车差不多安静,加速平顺性也丝毫不输纯电车型。我试驾过某款新款增程SUV,百公里加速6秒多,开起来完全没有传统燃油车的顿挫感,朋友坐了都说“跟坐纯电车没啥区别”。
站在行业角度看,增程车的崛起预示着新能源技术路线进入“多元共存”时代。高端市场,纯电车适合城市里短途通勤,每天回家充个电,方便又省钱;主流市场,增程和插混车能平衡续航和补能成本,尤其适合有长途出行需求的家庭用户——数据显示,62%的车主年均长途出行超过5次,他们更看重续航稳定性。海外市场就更不用说了,2024年中国出口的新能源车型里,增程和插混占比达32%,比2022年增长了210%,东南亚、中东这些基建薄弱的地区,成了增程车的“新战场”。
作为普通用户,选增程还是纯电,关键看自己的使用场景。如果你每天上下班就几十公里,家里或公司楼下有充电桩,纯电车完全够用;但要是像我这样,时不时要回老家跑长途,周边充电桩又少,增程车确实更省心。而且从养车成本看,年均跑2万公里,增程车比燃油车能省1.2万元油费,保养费用每年2100元,也就比纯电车多300元,性价比挺高。
现在回头看,当年觉得增程车是“过渡技术”,其实是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汽车工业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用户的需求才是技术发展的指南针。就像手机市场,有人喜欢轻薄的直板机,有人偏爱折叠屏,各有各的受众。增程车的逆袭,说白了就是一场“实用主义”的胜利——甭管啥技术,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就是好技术。
你身边有没有人从“纯电信仰”转投增程的?你觉得增程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