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2054匹马力、能跳舞的车、可以取消方向盘……这些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却可能出现在你家门口的停车位上。10月28日,据36氪报道,小米汽车内部新设一级部门“架构部”,由雷军亲自带队,目标是冲击下一代智能电动车技术的高峰。这番操作在业内立马引发了热议:小米这是要像当年做手机一样,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市场吗?不过在这个群雄争霸的赛道上,小米究竟能跑多远呢?它的底气真的够吗?
说到底气,很多人想到特斯拉的“硬件预埋+软件迭代”战略,这个模式几乎是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王牌。而现在,小米似乎正在走同样的路。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调整,小米不仅启用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还由电动力专家王振锁接任关键职务。一个看重技术架构的团队,一个主攻动力系统的团队,高配人马瞄准未来5年的技术储备。小米的招数干脆利落,让人觉得背后野心不小。
可是另消费者的冷眼也来了:这些炫酷技术参数,真的能落地吗?就说小米去年公布的智能底盘技术吧,全主动悬架能“跳舞”,单轮举升力超4吨,四电机系统峰值马力2054匹,比保时捷Taycan还猛。但猛有什么用?这些听起来很酷的黑科技,什么时候能出现在实际的产品中?简单点说,这玩意儿要多少钱?量产后你我真的买得起吗?
小米的智能电动底盘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就比如所谓的“圆规式”掉头,这项技术支持单轮电机独立控制,让车辆在狭窄空间里能实现原地转向,这不仅能方便驾驶,还能解决停车场特别别扭的那几个车位问题。再比如取消刹车油的48V线控技术,它的响应速度快得让人惊叹,同时还能节省能源,续航路程因此多出10公里。这些技术似乎真的增强了小米电动车的竞争力。
可不少人揣测,这一系列操作,很大程度上是在效仿特斯拉。当年特斯拉靠提前埋点硬件、后续通过软件更新实现迭代功能,一路收割市场的模式,让大家至今记忆犹新。小米的“架构部”会不会是想做未来几年技术储备的大脑中枢呢?
普通人的关注点却相对现实。有汽车博主实测过小米的线控转向技术,这项技术能让车子转向比高达15:1,也就是说未来取消方向盘或许不是天方夜谭,但方向盘取消了,我们能放心吗?能否守住低成本,也是关键。如果只能玩高端旗舰车型,那就很难复制智能手机当初的辉煌了。街上的年轻人更期待的是:小米电动车会不会成为一个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主流选项?
进入电动车领域后,小米的“硬件激进”和“技术野心”引发了不少期待,但也带来了些许担忧。雷军高高举起架构部这张大旗,让人感觉小米要冲刺行业领头羊的位置,但其电动车项目从启动到现在,始终面对几个难题:技术能否真正量产化?电动车市场是否已经被其他巨头分割殆尽?安全性和体验能否达到消费者预期?
换句话说,围绕小米电动车的争论还远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小米的智能电动车技术虽然看起来很“炫酷”,但和早年间国产手机靠表面参数对抗苹果的策略并无不同,很多功能表面先进,实际操作中却未必有多可靠。还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小米的大力投入存在风险,因为电动车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像蔚来、小鹏,甚至跨界来凑热闹的华为,都是虎视眈眈,技术水平和供应链几乎不输小米。更不用说特斯拉这一电动车巨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和市场地位。
反方声音此起彼伏,有人干脆喊话雷军:与其花力气开发这些显示技术的“画饼”,还不如老老实实先把基础功能,比如续航能力、充电效率、寿命保障等做到无懈可击,否则花招再好,也是昙花一现。
就在外界还在批评小米是否真的具备挑战巨头的资本时,一项隐藏已久的“大杀器”却横空出世。这次突如其来的扭转,让不少人重新开始审视小米的实力——这才是雷军谋划“架构部”的真正野心。原来,这个部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研发机构。而是一个以未来为导向的技术储备“智囊团”。
据专业人士爆料,小米电动车线控转向的开发,并不只是为了追求方向盘取消这么简单。据雷军团队内部透露,他们的目标是打造高度自动化的智能驾驶技术,而线控转向恰恰是全自动驾驶的必要一环。你能想象吗?未来你可能只需要坐在车子里,说一句“我要去朝阳公园”,车子就能自动规划路线、避开堵车区域,甚至自己找到车位并给你停车,完美胜任“司机”的角色。
听上去有点玄妙,甚至让人联想到科幻大片里的场景,但细细研究,这并非不可能。小米的硬件创新已经被证明有足够的实力。而这次学习特斯拉“硬件换代不换壳”的策略,提前为未来自动驾驶做好技术铺垫,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面对政策逐步放宽自动驾驶的趋势,小米的提前准备也就意味着大规模拓展市场的潜力。温故知新,小米正在向世界展示它要“弯道超车”的决心。
小米真的能玩转“硬件+软件”组合拳吗?真相显然远非表面那么风光。在2023年,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竞争早已白热化,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实力老手牢牢占据市场,造车新势力拼命抢占一线城市,对于技术新手的容忍度已经降到了极点。小米看起来势头很猛,但传言量产计划最快也就2024年启动,这头“鲇鱼”能否在剩余时间杀出重围,值得商榷。
再来聊聊成本问题。以小米手机为例,它的成功一直离不开高性价比,但如今的电动车市场里,价格战早已不是赢得市场的万能法则。再强的参数,如果被高昂的成本绑架,也很难被消费者接受。有人担忧,小米的所谓“黑科技”,可能干不过比亚迪的稳定与成熟,也拼不过特斯拉在品牌上的加成与技术生态。更糟糕的是,无论是智能底盘、线控技术,还是取消方向盘,这些“高大上”的设想,都需要无数的实际测试与消费者验证。万一过程中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小米电动车的品牌影响至少要掉半条命。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小米汽车究竟想走中低端消费市场还是高端化升级路线的争论愈演愈烈。有人说,雷军的目标是借助智能技术方案抢占中高端市场份额,但有人质疑这会不会导致小米丢失掉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性价比。无论如何,小米即便能量产黑科技,能否将它普及到大范围消费者,仍是未知数。
雷军押注电动车,现在看来确实有两把刷子。用“架构部”集中技术创新,提前埋点未来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这种做法显然是能够快速获得技术话语权的手段之一。可是,如果我们冷静这真的是所谓“物美价廉小米”的做派吗?当年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它抓住了中端市场的需求痛点,一举改变了国产手机被苹果和三星压制的窘境。而今天,它想不走平庸路线,直接跳过初级市场,冲击高端。这是必然的发展,还是一次豪赌?
更重要的是,试想一个情景:你开着拥有2054马力的电动车,急刹车时却发现没有刹车油,你是选择相信小米黑科技,还是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更加顾虑?技术参数的堆叠,离不开现实体验的验证。如果雷军只是追求炫酷数据而忽略了用户体验,那最终的小米汽车会不会变成历史上的小众实验品?
能跳舞、能圆规式掉头、取消方向盘,甚至比保时捷跑得还快,这些是不是听起来很厉害?可问题是,雷军真的能让这些技术大规模落地吗?量产后的售价会不会和特斯拉一样惊人?是买黑科技,还是买稳定的安全?剪刀手还是扁平化?你给小米打几分?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