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途七年发展,专注旅行+,实现销量突破200万

一个夏末的下午,三环外的某家4S店门口,地上还残留着昨夜暴雨冲刷的小水洼。

两台身形方正的SUV,一台外表泥点斑斑,另一台却像刚从工厂检验线下来,光可鉴人。

旁边的店员百无聊赖地翻着手机:“前面那辆,就是捷途旅行者系列。听说有人专门为了自驾扎营,买了三辆,一南一北一西。”我没说话,只是顺手捡起一块被车轮压得变形的轮胎橡胶,看着它的纹路。

很多故事,只要盯着细节慢慢看,总能看到些不一样的脉络。

捷途七年发展,专注旅行+,实现销量突破200万-有驾

七年,两百万辆。

在中国汽车行业,这个数字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足够让一大批曾经的“行业前浪”夜不能寐。

捷途汽车,一家大部分人刚认识时还以为是某条旅游线路的名字,硬是在拥挤得像早高峰地铁的市场里,摸爬滚打出了一条“旅行+”的独木桥——底下是趋势的洪流,两边是对手的暗礁。

2018年到2024年,七年时间,拼下200万台——这不是奇迹,但也远非侥幸。

惯常的行业套路是:家用车卷价格,性能车拼马力。

捷途却另起炉灶,把“旅行”当成品牌主旋律。

“旅行+”这三个字,听起来像营销部门一拍脑袋起的口号。

可细细拆解,这背后是对人、车、场景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义。

不是所有人都想要一台能飙车的机器,也不是所有人都满足于代步工具。

二者之间,有个巨大的空间,被捷途准确捕捉。

证据链条很简单。

品牌一成立,就在“旅行”上做文章,堆产品,建生态。

等市场发现这块蛋糕够大时,捷途早已把“方盒子SUV”——旅行者系列做成了爆款。

上市26个月、40万台销量,连续20个月月销过万。

捷途七年发展,专注旅行+,实现销量突破200万-有驾

这是什么概念?

用刑侦的话说,动机明确、手法凶狠、作案工具(产品力)精准,不给对手太多喘息时间。

再看那3000多座捷途驿站,表面是补给和救援,实则是品牌与用户做社交实验的样本室。

我并不想把捷途过度神话。

黑马有时也会迷路,生态也可能变成生态圈里的互相取暖。

但是,“旅行+”不是单纯的噱头。

它更多是一种顺势而为的策略——中国用户的需求在变,汽车成了移动的第二个家园,捷途看得比别人早一点,动得比别人快一点。

产品创新和用户运营双线并进,才有今天的成绩。

细看他们的“方盒子”旅行者系列,这不是简单地在设计板上画几条直线就能完成的。

XWD智能四驱、鲲鹏动力、高阶智能座舱,听起来像科幻片道具,但对用户而言,是能不能去无人区露营、回城还能堵车时安静刷剧的决定性因素。

再加上山海L7 PLUS这种小房车,“七大同级唯一”,其实没那么玄乎,就是把需求听进了耳朵里,产品做到心坎上。

比如用户说按键太少,捷途就加回来,甚至不惜成本。

用户说长途跑累,座椅和材料就优化。

甚至有款山海T2,直接根据用户呼声更名并并入旅行者序列,用户归属感说到做到。

捷途七年发展,专注旅行+,实现销量突破200万-有驾

说到底,管理层不是在开会拍脑袋,而是在用户群里“潜水”做笔记。

品牌和用户的边界,在这个故事里越来越模糊。

捷途的用户社群里,你能看到自驾达人晒露营地,也能看到南京退休夫妻写“攻略”。

驿站、APP商城、改装套件、各种联合权益——这些都是捷途在做的“生态”。

说句黑色幽默的话,做汽车做到最后,都是在争夺用户的朋友圈。

当然,这一切并非没有风险。

产品卖得好,用户热情高涨,从理性角度看,只能说明“捷途目前踩中了市场的兴奋点”。

可行业变幻莫测,今天的旅行热明天就可能被新能源、智能驾驶甚至游戏化驾驶体验取代。

用户也是善变的,今天还在驿站打卡,明天可能就去别家体验飞行汽车。

捷途的打法,其实是把“车”变成了“场景入口”。

这很像犯罪心理学里的“行为锚点”——你习惯了某种场景的“剧本”,就容易对这个品牌产生依赖。

可依赖和忠诚,往往只差一场新品的翻车事故。

这里面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企业和用户都陷入了某种“场景依赖症”:品牌拼命营造生态,用户则希望自己的用车故事被写进主角剧本。

大家都在努力“共营”,不过更像社群KOL带着粉丝刷存在感——你方唱罢我登场。

捷途七年发展,专注旅行+,实现销量突破200万-有驾

作为行业旁观者,我不得不佩服捷途的灵敏嗅觉和反应速度。

能卖200万台,是实力,也是运气。

他们不是没遇到过挑战,竞争对手天天“抄作业”,行业规则随时可能刷新。

捷途能做的,是继续把“旅行+”的故事讲下去,产品和体验迭代不止。

“向往就前往”这句口号,听起来有点浪漫,实际执行起来却冷酷无情——稍微慢一步,就有被市场遗忘的风险。

说到底,捷途只是把握了一种时代心理:用户厌倦了纯粹的工具属性,开始追求场景和情感归属。

但所有的生态和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用产品力和用户体验说话。

200万只是一个数字,不是通行证。

下一个两百万,留给捷途的时间未必如从前宽裕。

那些生态“玩法”会不会有天变成“套路”,旅行热潮会不会像潮水散去,品牌和用户该如何继续共营?

这些都没有标准答案。

有时候我想,这场“旅行+”的盛宴,像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剧本杀。

每个参与者都以为自己能推理出真相,殊不知结局早就在众人心照不宣的“剧本”之外。

对捷途来说,真正的谜题,不是能不能再卖两百万台车,而是在每一轮洗牌之后,还能不能让用户觉得,自己在这场旅行里,扮演的不是工具人,而是真正的主角。

你觉得,下一个两百万,会是继续的传奇,还是新一轮的试错?

市场不会给出标准答案,用户也不会一直宽容。

人人都说要共创生态,但最终,谁在剧本杀里活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