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就天门山撞护栏事件公开致歉,承认风险疏漏

一辆SUV在999级陡峭石阶上失控下滑,撞断仿古护栏。这不是极限挑战纪录片的镜头,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在“天梯”路段的性能测试,因防护绳脱落导致动力受阻,最终演变为一场公共空间里的意外事故。

事发次日,奇瑞致歉,承认风险预判不足、细节把控疏漏。看似是一次企业营销的“翻车”,实则揭开更深层问题:当商业测试进入公共景区,谁来划定边界?安全与营销的底线又在哪里?

国内公共景区普遍不允许车企进行极限测试。这类行为本质上是将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与游客通行空间,当作品牌宣传的临时舞台。天门山“天梯”平均坡度45度,局部超60度,本为步行设计,非车辆通行通道。在此进行高风险测试,既无专业防撞设施,也无应急响应机制,与漠河寒地测试基地严格的报备、审批、安全评估流程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需多部门联合审核,一个却声称“无需报备”——监管落差令人警醒。

张家界市永定区文旅局称此类活动“无需报备”,此说法并无明确法律依据。现行法规对“旅游新业态”已有监管趋势,但对汽车极限测试这类跨界行为仍存空白。景区以“联合活动”名义开放通道,却未公示审批流程与安全预案,暴露出管理模糊与责任缺位。所谓“普通活动无需报备”,显然无法涵盖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商业行为。若此类先例被效仿,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企业借“挑战”之名,行营销之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测试已非单纯技术验证,而是精心策划的流量事件。事发前,奇瑞高管曾在社交媒体高调预告“中国车从未有过的挑战”,虽相关动态已删除,但其传播意图清晰。当公众通行权为一场商业秀让路,当自然景观沦为短视频背景板,所谓的“技术突破”便失去了正当性。

公共空间姓“公”不姓“商”。景区不是车企的试验场,公共安全更不应成为品牌营销的赌注。此次事件应成为行业警钟:技术展示必须回归专业场地,商业行为必须接受公共规则约束。监管部门亟需明确禁区,建立高风险活动准入机制,让每一次“顶峰相见”,都不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