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维修站灯光泛白,技师们像无眠的罪案剧中人,围绕着小米SU7的局促车身忙碌。电脑屏幕上的曲线跳动不息,算法工程师和售后管理者偶尔交换一个眼神,都带着一种职业倦怠。OTA升级通知出现在每位车主的手机上,带着一封“关心”味道浓重、措辞克制却不失诚意的信——大约11.7万辆标准版SU7需要接收一剂“软件补丁”,原由是L2级辅助驾驶存在潜在安全隐患。
如果你是那11.7万分之一,会不会盘算:到底哪种“极端特殊场景”,我的车会变笨?这补丁能“续命”几分?
11.7万辆,折合过去一年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的将近四成。这个数字,在造车界算是“批量”。对于精准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哪怕只出错百分之零点一,也意味着上千人陷入风险测试。到底什么“极端特殊场景”能让一辆新势力中产座驾认错路口、发愣于施工隔离带?证据链的每一环,显然比手机内存条裸奔还紧张。
稍早前大家还在惊叹,新贵小米SU7销量如同火箭加喷气,堪称国产智驾的“天之骄子”,商业叙事里都是极客变革、极限性能、智能体验,仿佛每个里程碑背后都有资本与梦想的双引擎轰鸣。可如今,一纸召回公告就能让镜头由营销大片切换到案发现场,聊起细节有种“落地成案”的冷感。辅助驾驶系统,这玩意儿没有想象中聪明。
我们退后一步,补个案卷时间线:
2025年3月,安徽高速。 一辆小米SU7标准版,116km/h的高速冲进了临时施工隔离区。车开的,是所谓“NOA模式”——业内更喜欢叫它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事故数据显示,系统的确有过警告,也试图减速,但最终没能“自救”,三人身亡,媒体一度连夜追问责任归属。这不是小米第一次经历大型召回:2025年1月自动泊车Bug,曾让三万余台SU7集体“回炉升级”。
如果说硬件是造车最厚重的门槛,那么软件就是智能网联汽车变现最快、风险也最集中的赛点。这一波OTA召回,名义上解决的是算法升级,实则是信任的小型塌方。毕竟消费者不关心代码有几行,而是关心“万一下一次还来得及刹车吗”。
资本市场的反馈其实还算冷静,小米港股也就跌了个2%,投资者明白,远程升级毕竟比实体回厂简单,能省下无数运费、零件和形象损耗。但对于车主,老百姓心里的“信任兜底”其实更难补。技术每天进步、代码可以天天刷,安全和生命本身,不擅长用更新日志PPT安抚。
在业内,这类事其实并不少见——新势力品牌的召回大都不是部件开裂、线路老化这些传统故障,而是“智驾待优化”、“泊车能力短板”。特斯拉召回靠OTA早已成批量化操作,老牌油车巨头当年能靠“油门卡壳”召回千万辆,算起来,小米也只是造车路上“年轻人撞了南墙”。
但有意思的是,车机系统Bug对车企的冲击,远比“硬件瑕疵”显眼。毕竟人们早就习惯了硬件衰减,反倒对“智能大脑”寄予常年不出错的信仰。可惜现实的自动驾驶,学不会“翻车即重启”;每一次“极端特殊场景”出错,背后都是还没写进代码的复杂人性和路况。大模型天天吹,街口小卖部门前塌方、流浪狗横穿和气球飘过,这些Bug哪家AI敢拍胸脯解决?
在这个问题上,小米其实也没什么选择题。“快速修复,真诚道歉”,举行业标准来看,已经是最优答卷。但用户体验与生命安全,不是同一码线上的KPI。安全隐患公告的高频发布,让人质疑:企业是不是在用户身上练码?怎么能确保下次不再让谁给算法交学费?
我倒认命,也能理解技术的局限。毕竟,不是每个开源项目都能顺利合并到主干,也不是每次路测都能替代真实事故:“快速迭代”是互联网遗传病,但人工智能上路,受伤的可能是三代同堂。
所以,我有些啰嗦地建议:召回公告就别模棱两可,“存在安全隐患”到底是哪根神经搭错了?问题触发条件,波及哪些驾驶场景,第三方能不能复现?别总是“正在调查与改进”,不然真成了“用户反馈驱动的测试场”了。互联网企业那套“好了伤疤快忘疼”,在智能出行里,后果要么是法律文书里的责任链,要么是媒体舆情里的社会实验。
其实从监管角度来看,这次小米也没藏着掖着。“有Bug就召回”是战略理智,比起封锁信息或者公关翻车,已经健康许多。记得多年前警示小品里说过一句,“方向盘是命根子,玩不得。” 辅助驾驶不是手机App,卡了死机不过重装,真“宕机”一次,伤得是现实生活。
OTA升级可以消弭一时的风险,但行业的长治久安,绝非一张补丁放之四海皆准。我还是相信中国制造能扛得住风浪,近十万级召回,不是耻辱,是茁壮代价。而怎样让每个坐进车里的普通人都能明白:便利和风险只差一行代码的距离——这门新功课,技术要补,车企要补,全行业都得补。
所以,各位觉得,算法的极限,是不是应该由市场来碰撞?或者说,我们还能承受多少回“升级-调查-再升级”的安全试错?OTA之外,何以安其心?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