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没出之前不召回?某米召回11万辆车,是真负责还是被迫合规?
老司机们,今天咱们聊点硬核的!
小米SU7标准版召回11万辆的消息,直接把车圈炸成了“瓜田”。
这波操作到底是主动担责,还是被新国标逼到墙角?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盘一盘!
🔍 召回背后:主动认错还是被动挨打?
召回编号里藏着的“I”字母,老司机们可看明白了——这是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后,小米才认的账。
对比隔壁丰田今年几百辆的召回规模,11万辆的数字确实扎眼。
重点来了:
- L2辅助驾驶的“致命短板”:极端场景下系统可能“瞎眼”,驾驶员不及时接管就GG。
纯视觉方案(Xiaomi Pilot Pro)在恶劣天气里,摄像头和雷达的融合感知直接掉线,这锅该谁背?
- 召回方式还算良心:OTA远程升级,不换硬件不收费,优化了车速控制和极端场景应对能力。
但车主群里吐槽“上次召回完半年又出问题”,这波操作能挽回信任吗?
一句话总结:
小米这次召回,表面是“修bug”,实则暴露了L2级辅助驾驶的行业通病——技术没顶天,宣传先上了天。
⚖️ 责任之争:车企和车主,谁该背锅?
山东律师姚建华直接放话:“因车辆缺陷导致事故,车企必须担责!” 但《缺陷汽车召回管理条例》里还有个“人机共驾”的坑——驾驶员得时刻盯着,这责任划分堪比“薛定谔的猫”。
全球对比更魔幻:
- 美国特斯拉:用户责任为主,谁让你不看“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提示?
- 德国奔驰:车企赔70%,怪系统没及时退出控制。
- 中国蔚来案:车企得自证清白,否则默认有缺陷。
老司机支招:
买车前先问销售五个问题——极端场景咋处理?数据存储多久?OTA更新改了什么条款?保险赔不赔辅助驾驶事故? 别等出事才翻合同,那时候早凉了!
🚨 行业警示:别把发布会开成“脱口秀”
雷总当年举着“车规级纸巾盒”的梗,现在看真是讽刺。
“比迈巴赫座椅多转1度”“轮毂设计看了5000稿”——这些营销话术和核心技术有一毛钱关系?
更打脸的是,小米曾吹嘘“自动驾驶能应对极端场景”,结果召回原因恰恰是“极端场景识别拉胯”。
网友吐槽:“发布会一半预算拿来搞研发,至于召回两次吗?”
真相时刻:
新国标即将落地,L2到L5级辅助驾驶的定义终于明确。
小米卡在这个节点召回,到底是响应号召,还是被法规逼到墙角?懂的都懂。
📢 老司机灵魂拷问
“开车不能光靠机器,人永远是主角”——这话没毛病。
但车企把辅助驾驶吹成“自动驾驶”,是不是也该挨板子?
你会考虑买一辆“召回11万辆”的车吗? 评论区等你来Battle!
祝大家事事顺心,买车如买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