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调侃说,国产科技圈最神秘的不是那些低调的科研大牛,而是总能突然“变身”的硬核企业——今天搞扫地机器人,明天就喊着“干翻布加迪威龙”要造世界最快的车了,这事你敢信吗?
偏偏就有公司不按常理出牌,这回风口上的主角轮到了追觅。
追觅是谁?隔壁小米粉都熟:人家最开始就是给小米造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的,结果没几年,品牌越干越响,全球卖得也是风生水起。
不过这回追觅画的“饼”不小,直接跳级喊话:目标布加迪、世界最快、超级马达——每一个词听着都炸裂。
有趣的是,这个造车大戏其实不算稀罕,前脚的石头科技(极石汽车)已经提前“打样”,结果惨兮兮,销量月均两千多点,七月干脆直接跌到1316台,难怪有网友说:科技公司的“斜杠人生”就是创业励志剧最好的剧本。
但玩归玩,跨界造车到底能不能玩得活?抑或是说这门槛究竟多高?这事,咱们还得抽丝剥茧慢慢聊。
光看官宣,追觅这次不是一腔热血就拉大旗。
官方说得挺克制:“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追觅说是筹谋已久,甚至早在2013年就动过造车心思,这数字一扒拉,发现比公司挂牌还早!
怎么回事?原来那会儿,“追觅”的雏形叫“天空工场”,创始人俞浩是清华才子,还曾鼓捣飞行器、无人机,说白了,人家本职就是玩动力和结构的。
兜兜转转,在2017年追觅公司才成立,靠代工小米的清洁家电迅速起家,直到近年才抱定决心杀入汽车行业。
这逻辑说清楚了,其实有点像创业圈那句“原始梦想绕了个弯,总归是藏在心口的那团火”。
而具体的路线,追觅又很“现实主义”。
他们直接写明:咱不会从零到一地生扛,而是要站在中国电动车供应链的大腿上,做“全局最优”。
什么意思?别以为追觅要和老外一样研发每颗螺丝,按他们的说法——一开始先借力供应链,靠ODM代工,把产品卷出来;未来条件成熟,再逐步转向自研(所谓左手右手战略,左手ODM挣快钱、右手自研冲创新)。
听上去和他们搞扫地机的路子几乎如出一辙——最早帮小米代工,后来品牌壮大后自创IP,从贴牌工厂华丽转身自主品牌,眼下既懂供应链快节奏,也不急着All in梦想。
这也算是新消费创业的一种思路,先活下来,再谈理想。
不过说到造车,光有计划还不够,资本和技术才是真正的鬼门关。
大家都知道,前几年新造车运动打出一个“烧钱无极限”,哪怕大佬如小米,雷军也是说砸上百亿级别。
追觅能行么?从口袋深度看,追觅的业绩还挺不错——过去两年年营收维持两百亿上下,电机技术全球都叫得响,还干脆在短短几年内把小米的投资吸了个遍。
而且今年1月,为了造车,追觅还专门注册了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公司,厂子选在上海临港,离特斯拉、宁德时代这些头部企业就是“一箭之地”。
表面上资源扎堆扎堆,路子很正。
至于和小米的关系,这层渊源就更不用说。
创业初期就入了小米生态链,自己第一个大单就是给小米代工,最早几个亿的融资靠着小米集团一路兜底,“生态链茁壮成长典型代表”都不夸张。
即使如今切换成自有品牌,在海外四十多个国家刷榜,多个爆款产品销量领先,小米依然是背后那只推手。
那问题来了——小米为什么自己都造了车,追觅还要硬杠?
有人猜可能是“梦想未死”,毕竟创始人出身航空、做过高端无人机,心气摆那儿。
有意思的是,在追觅发布造车消息四天前,刚官宣进军无人机市场,这速度,换句网络流行语就是“野心曝光度拉满”,不怕折腾。
但说实话,造车不像造机器人,真的投入下去,钱、技术、团队、市场,一个都不能掉链子。
何小鹏不是前两天刚在直播里提过吗,未来纯燃电车,每年动不动就五百亿级别投资,没点格局,谁都玩不起。
追觅两百亿多点营收,一年利润扣掉研发投入,实际上能砸到造车上的资金并不算天量。
除非有大佬持续加仓,不然,刚出道的新产品,想“造出世界最快”可不是嘴上说说的玄幻剧。
不过,冷静来看,追觅不是一个人打怪,他们手上有全球用户储备,渠道遍地开花(国内外市场都布好摊),最重要的是坐拥强劲的电机设计能力——这招在电动车领域真不是吹牛。
但比起技术、渠道更棘手的问题还在后面:用户为什么买?品牌怎么出圈?是走高端旗舰还是大规模复制?每一步都如踩钢丝,不服不行。
讲真,前有极石“教训”摆着,后头蜂拥的造车企业数不清,大家都想当国产汽车的“最后赢家”,但市场不是“谁先喊口号谁赢”。
再补一句,造车的难度真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止拼技术、拼供应,还要拼战略定力,尤其是品牌力。
你想啊,汽车用户不是随便买包薯片,说丢就丢,造一辆车,从安全、性能、服务到体验,到最后的口碑,需要一整个产业的“硬核支撑”。
惊喜也许会有,但危机随时悄悄降临,每一步走错都是血泪史。
比较罕见的是,追觅这次造车貌似真的动了大心思,计划组建近千人纯造车小组,目标直指2027年推首款增程式SUV,还在陆续招募底盘、电控、悬架、转向等专业领域的硬核人才。
这样大规模的备战,你说是“野心使然”还是“必将开花”?现在下注还早,毕竟项目还在胚胎期。
只是一时间,全圈子都在调侃——当年小米突然造车,带飞了不少梦想家;现在追觅摆出大旗,仿佛再给沉闷的造车潮里添把柴。
也许有人好奇,老百姓图啥爱看这波热闹?
说到底,大家都在等一个答案:普通科技公司,真有可能“超车弯道”,像讲神话一样挑战豪车巨头吗?世界上最快的车会悄悄在中国诞生?谁知道呢,也许梦想不值钱,也许哪天就被现实打脸了。
当然话说回来,就算再狂热的创新,也逃不掉那句“命运归于时间”。
一切牛皮都要造出来的成品说话。
等等再等等,等到2027年追觅车真跑出来,咱再掰着手指数一数,到底是中国造车又一个新神话,还是又一次理想主义和现实撞墙的故事?
你怎么看,这波造车热还有戏吗?你会买一家主营扫地机的公司造的火箭跑车吗?欢迎评论区搞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