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国家政策虽未明言,但严格排放标准、碳中和承诺和地方禁售试点注定其未来将被新能源车取代

最近翻了下笔记,想起去年底和一位车企研发老张聊天,他一边揉着疲惫的眼袋一边说:这新国标,基本上就是变相逼我们油车玩完。说的就是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GB 27999—2025《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听名字挺拗口,其实就是一纸规定,车重不同,油耗必须低于某个门槛,五年内达标,不然罚款或停产,听着严得很。

比如日产轩逸,车重1.275吨到1.72吨之间,百公里油耗得控制在3.3升以内。说句实话,我身边开轩逸的朋友很少有人能跑到这个数字——即使是混动版本也基本无望。换来说,这相当于给油车设了个隐形禁售令,哪台车躲得过?难怪老张愁眉苦脸。

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国家政策虽未明言,但严格排放标准、碳中和承诺和地方禁售试点注定其未来将被新能源车取代-有驾

这不禁让我想,国七排放标准也不远了。欧七从2025年7月1日就开始执行,咱们估计五年内跟上,且估计国七只会更严更贵。修理厂小周跟我吐槽:颗粒捕捉器这玩意儿,国产车很多堵塞,还得换,成本蹭蹭涨。这成本最终是消费者掏钱,难受的是咱车主。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国家表面没明说淘汰燃油车,但动作一个接一个,直指油车?海南省2030年禁售燃油车的试点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当地经销商小刘跟我说:你别看海南限售小范围,逼得咱们得往新能源车上倾斜,燃油车销量估计以后没戏。

谁也别急着下结论说燃油车马上要消失。20年可能确实不现实,存量车多,维修市场大,甚至还有不少经典车爱好者。但说50年或100年,别笑话我,这事我觉得大概率会成真,特别是在国家碳中和承诺的压力下。毕竟,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时间线已经明确给出了方向。

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国家政策虽未明言,但严格排放标准、碳中和承诺和地方禁售试点注定其未来将被新能源车取代-有驾

这里插个小猜测(样本少,供参考):假若到了2030年,有厂商研究出成本可控且零排放的合成燃料,能否让燃油车换代新燃料一条腿走天下?说不定,但目前看,纯电动是唯一不折不扣的接棒者。

新能源车之中,混动可能一时不灭,但终归带排放,解不了根本问题。氢能源车呢?曾和一个做加氢站投资的朋友简单聊过,他感叹:这个事看着美,但建站和安全比想象难太多,目前真心处处卡壳。丰田那个卖70多万的氢燃料电池车,买得起是少数,加氢站几乎没影儿,不说停,发展很慢。

回头看,纯电动汽车整体表现最好。续航、充电还在进步,智能化、网联化快速推进,和传统油车完全是两条赛道。你说燃油车能跟AI、自动驾驶整合起来抢市场?我看难。即便再牛的油车,没有新能源生态配合,终究是孤军作战。

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国家政策虽未明言,但严格排放标准、碳中和承诺和地方禁售试点注定其未来将被新能源车取代-有驾

突然想起几年前,一位老销售跟我说:电动车能不能火上来,就看电池几步走。一步不落,就得靠技术迭代和政策跟进,现在看来,这话不中肯,简直是定命。国家不管明说不明说,在各种牌子上都施了力。燃油车还能撑多久?这是我最想聊给你的疑问。

谈谈成本。刚才心算了一下,一辆普通车型几年下来油费加维修费大约比纯电动高15%-20%(粗略计算,样本不多)。长远看,燃油车维修成本还会因环保设备复杂度增高而上涨。你买辆油车真划算吗?我也懒得算细,这摩擦的成本累积起来吓人。

这事让我想到一个细节,去年陪异地朋友去4S店,看他犹豫不决的眼神,我会不会买新能源车,结果销售服务顾问轻描淡写说:您看,纯电家用成本和保养都更低,政策支持也大,稳妥。朋友眉头紧皱,随后咬牙:但我还喜欢开那种发动机轰鸣的感觉。我沉默,苹果和橘子差别好像就在这里。

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国家政策虽未明言,但严格排放标准、碳中和承诺和地方禁售试点注定其未来将被新能源车取代-有驾

回头再问你,燃油车到底有没有未来?如果有,你认为是在哪个割点上改写?政策杠杆、技术进步还是市场偏好?如果说未来只能三条路:纯电、混动、氢燃料,那么你会押宝哪条?

讲到氢车,有个前同事的小跑题:他觉得氢气爆炸风险是不是被妖魔化了?虽说安全隐患大,但只要工艺过硬,能否像液化天然气一样普及?没细想过,只是偶尔想的。

政策和技术的夹击下,燃油车的市场空间明显缩小。但你看现在街上还多的是油车,毕竟换车周期长,消费者惯难变。明天路上你留意下,比如某个小区门口停的油车和新能源车比例,会有意思。未来真能换,估计得慢慢渗透,没人愿意一下子割断旧惯。

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国家政策虽未明言,但严格排放标准、碳中和承诺和地方禁售试点注定其未来将被新能源车取代-有驾

你会不会想,燃油车那些经典声浪和驾驶感,真的能被电动车的静默与智能取代吗?这关乎情怀,也关乎时间。咱们继续看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