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设计风波引发行业反思
小米的第一款SUV车——YU7一出来,看着特别像法拉利的FUV——Purosangue。本来这应该是个展示咱们国产新能源汽车设计水平的大好机会,结果因为两家车企之间的“暗戳戳互怼”,再加上设计总监反复否认,最后变成了大家热议汽车设计到底有没有抄别人的问题。
这个事儿呢,不光反映了咱们国产车在设计上想要突破的难处,也让整个汽车行业有了个反思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
汽车设计风波:法拉利、小米与行业的原创困境
**一、争议始末:法拉利的“绿色暗讽”和小米的硬气回应**
5月22号那天,法拉利中国的官微发了一款绿色定制车,配的文字是啥来着?“跨越60年,独特配色重塑经典”。结果发布时间离小米YU7发布会才隔了15分钟,而且YU7主打的“宝石绿”颜色跟法拉利那车的颜色简直一模一样,网友们马上就脑补成法拉利在暗戳戳嘲讽小米。
第二天,小米YU7的设计总监Shin在评测视频里被问到是不是借鉴了法拉利、迈凯伦那些大牌的时候,他都直接说“没借鉴”,还强调这是他们自己的“家族设计语言”。
---
**二、汽车设计的“原创难题”:是巧合还是故意抄?**
其实小米不是第一次被卷进设计争议了。之前SU7因为长得太像保时捷,被网友戏称“保时米”;YU7的前机盖设计和隐藏门把手什么的,又被人怀疑跟法拉利、阿斯顿·马丁的车太像了。
有意思的是,保时捷对SU7的争议回得还挺佛系:“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嘛。”但理想汽车的设计总监Ben Baum就直接开炮了:“小米这么一搞,保时捷就只剩个牌子值钱了。”
这些争议也暴露了汽车行业的一个奇怪现象:国际大牌靠历史积累就能把设计合理化,而咱们国产品牌就得被挑三拣四。比如特斯拉那种极简风从来没人说是抄的,但咱们国产车只要沾点经典设计元素,立马就被扣上“模仿”的帽子。
国产车设计焦虑与破局之道
三、设计总监的否认背后:国产车的创新焦虑
申在发布会上连续说了六次“没有”,表面上是在反驳质疑,但实际上暴露出国产车在品牌升级过程中的深层焦虑。小米的策略是靠“对标豪车设计+高性价比”迅速抢占市场,但这种方式也有问题——消费者可能会更关注外观争议,而不是技术上的突破。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小米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别人的东西。比如YU7的风阻系数低到了0.245,宝石绿的配色用了多层镀膜工艺,座舱交互系统也结合了本地化的智能体验。可是,一旦设计成了舆论的中心,技术细节就被忽略了。这也说明了一个行业的问题:国产车需要更强的设计主导权,而不是一味地去回应质疑。
四、原创设计的破局之路:从“形似”到“神似”
如果国产车企想彻底摆脱“模仿”的标签,必须在三个方面努力:
1. 打造有文化内涵的设计语言
像华为问界M9把东方美学融入车身线条,比亚迪的“龙颜”设计已经成为家族标志。如果只是简单地拼凑国际品牌的元素,很难支撑起长期的品牌价值。
2. 让技术创新更具视觉冲击力
特斯拉通过鹰翼门和Cybertruck的棱角造型来展现科技感;小米可以考虑把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技术和自动驾驶能力转化成设计符号,比如用灯光组的变化来显示智能驾驶的状态。
3. 主导行业规则的制定
...
国产汽车要争气需靠原创设计
在色彩专利和造型专利这些领域呢,咱们得多多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啊,汽车设计的专利大部分都被欧洲那些厂商给占着呢,咱们国产车要想争口气的话,就得靠一些原创的设计案例来争取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
争议背后:设计主导权的竞争
五、争议背后的启发:设计应该成为品牌竞争的起点
这次事件的核心,其实是国产车和国际大牌在“设计主导权”上的一场较量。法拉利靠定制化服务保持高价(单车利润超过90万),而小米想用设计创新来吸引年轻人。短期内,这个争议给小米带来了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只有把设计从“热门话题”变成“品牌价值”,才能实现从“性价比”到“品价比”的升级。
雷军说YU7是为那些“不甘于平凡的成功人士”设计的,这类用户追求的不只是功能,还有情感共鸣。也许,当咱们国产品牌也能像保时捷那样,用设计故事打动消费者的时候,这种争议才会真正消停。
设计争议一直就没离开过汽车行业。从上世纪日系车崛起,到如今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每次质疑都是成长路上的阵痛。小米YU7被质疑这件事,不应该是个句号,而应该是国产车建立原创设计体系的新起点——毕竟,最有力的回应永远是下一个更惊艳的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