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就是小米汽车刚出来,在国内互联网上,感觉像是捅了马蜂窝,各种批评、质疑的声音就没停过,什么车开着开着就冲进绿化带了,什么车里的配件不结实了,听着都挺吓人的。
可奇怪的是,这车在国外,评价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很多外国的行业大咖和专业人士,夸起来那是一点都不含糊。
同一款车,怎么在国内和国外就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呢?
这里面的事,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我们来看看外国人是怎么夸的,他们的夸奖可不是随便说说客套话。
比如那位全球科技圈都鼎鼎大名的英伟达老板黄仁勋,他自己就公开说,特别想弄一辆小米SU7开开。
你想想,他是什么身份,什么样的好车没见过,能让他这么点名表扬,说明这车肯定有两把刷子。
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福特汽车的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竞争对手,是美国百年车企的掌门人,结果他自己掏钱买了一台小米SU7,还不是放着看,是天天开着上下班,还跟身边的人夸这车开起来感觉特别好。
一个卖车的老大,跑去夸竞争对手的产品,这在商业世界里是相当罕见的,这说明他是真的从产品本身感受到了震撼。
除了这些大佬的个人背书,小米还干了件更硬核的事,就是把车拉到德国著名的纽博格林赛道去跑圈。
那个地方可不是普通的公路,那是全世界所有高性能汽车都得去证明自己的“终极考场”,难度极高,被称为“绿色地狱”。
结果小米SU7在那里跑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成绩,在同级别的量产电动车里拿了第一。
这个成绩一出来,国外的那些专业赛车手和汽车媒体都服了,他们评价说,这台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在操控和性能上的表现,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所以你看,外国人的逻辑很简单,他们看的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是能在赛道上跑出来的成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先技术。
他们佩服的是这种硬实力,是一种纯粹的、对好产品的认可。
那么,为什么一回到国内,画风就变得这么复杂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好几个因素搅和在了一起。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现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能用“红海”来形容了,简直就是一片“血海”,几十个品牌挤在一个赛道里拼杀。
小米作为一个自带巨大流量和品牌影响力的“新玩家”,一上来就拿出了这么一款性能强、关注度高的产品,而且订单量一下子就爆了。
这就像往一个已经很拥挤的游泳池里,又扔进去一个大块头,那水花必然会溅到旁边的人。
有些同行的蛋糕被动了,心里自然不舒服。
在产品上短期内又拿不出更好的东西来应对,怎么办呢?
在舆论上做文章,就成了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竞争手段。
于是,网络上就开始出现一些有组织的、专门针对小米汽车的负面内容。
他们会把一些偶然的个例事故,比如某个车主操作不当或者一些小瑕疵,无限地放大,再配上耸人听闻的标题,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觉得,好像小米的车随时随地都会出问题。
这种做法,在商业上其实是一种不太光彩的“盘外招”。
第二个原因,和我们现在的网络环境有很大关系。
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人做自媒体、拍短视频,目的就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
而制造争议、批评一个热门事物,是吸引流量最快的方式。
小米汽车本身就是个超级大热门,所以“骂小米”就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你可能看到一个视频,说小米的车机系统卡得不行,还配了一张图,看着挺像那么回事。
但后来有人去查证,发现那张图根本就是用修图软件P出来的。
可问题是,谣言的传播速度永远比辟谣快得多,很多人看到了,信了,然后就跟着一起骂。
这些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懂车,甚至都没摸过小米的真车,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视频能不能火,能不能涨粉。
他们就像风暴中的投机者,让整个舆论环境变得更加混乱和嘈杂。
第三个原因,也和小米这个品牌自身的特殊性有关。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小米一直都是“性价比”的代名词。
从手机到各种家电,小米总是能用一个相对实惠的价格,提供一个体验还不错的产品。
所以当小米宣布要造车的时候,很多人心里就形成了一个很高的期待,觉得小米肯定能造出一台又有顶级跑车的外观性能,价格又特别亲民的“神车”。
但汽车毕竟是个非常复杂和昂贵的商品,小米SU7虽然在同等性能的车里定价已经很有竞争力了,但它毕竟不是一台几万块钱的车。
当这个价格出来后,一些人的心理预期就落空了,这种巨大的期望落差,就很容易转化成失望和抱怨,觉得“小米变了,不再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小米了”。
面对国内这种复杂的舆论环境,小米的做法也挺值得琢磨。
他们没有选择下场去和那些黑稿、谣言一条一条地对骂,因为那样只会陷入无休止的口水战。
他们选择了一种更聪明、也更需要底气的方式,那就是“透明”。
你不是质疑我的性能吗?
那好,我就把纽博格林赛道的测试数据,包括当时的天气、温度、用的什么轮胎、刹车距离是多少,所有细节都原原本本地公布出来,还把整个过程拍成纪录片,让所有懂行的人自己去评判。
你不是怀疑我的工厂品控不行吗?
那我就搞个“透明工厂”,用摄像头全程直播汽车的生产线,让全国人民都能在手机上“云监工”,亲眼看着一辆车是怎么从一堆零件,经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最后开下生产线的。
这种做法,背后是一种强大的自信,潜台词就是:“我的东西,放在阳光下,经得起任何人的检验。”除了技术上的透明,小米还开始在文化上做文章,比如和故宫联名,把中国传统色用在车身上,这其实是在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把一辆工业产品,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自信联系在一起。
其实,仔细想想,今天小米遇到的这些事,以前也不是没发生过。
当年华为刚开始做高端手机,挑战苹果、三星的时候,网上骂的声音也少不了,什么“爱国绑架”、“价格太贵不值当”。
比亚迪的汉这款车,在成为今天大家公认的爆款之前,也经历了整整好几年的质疑和批评。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想要向上走的中国品牌,在它成长的过程中,都必然会经历这样一段被集火攻击、被舆论反复捶打的阶段。
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些磨难和考验,才能真正变得强大。
这反倒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国产品牌真的开始有实力去触碰那些过去被外国品牌牢牢占据的高端市场了。
而市场的最终选择,才是最真实的反馈。
尽管网上吵得不可开交,但小米汽车的销量却一直在稳步增长,每个月的交付量都在创新高。
更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小米的门店里,都能看到不少以前开特斯拉的车主,在试驾之后选择了小米。
他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投出了最真实的一票。
数据也不会说谎,在小米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的同时,一些老牌电动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确实受到了影响。
这就说明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不管外界的声音有多嘈杂,最终能留住用户的,还是产品本身过硬的技术和出色的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