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三招破局,车市风云再起,明年必将更惨烈

最近大家聊起汽车,话题总是绕不开新能源车,感觉一下子,马路上跑的绿牌车就越来越多了。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现在新卖出去的车里,新能源车差不多能占到一半,这个势头确实很猛。

就在各家车企都在这股浪潮里奋力划水的时候,有一家公司,感觉不只是在游泳,而是在造浪,它就是比亚迪。

比亚迪三招破局,车市风云再起,明年必将更惨烈-有驾

很多人可能都挺好奇,比亚迪到底做了什么,能让整个汽车圈都跟着它的节奏转,甚至让一些国际大牌都感到紧张?

这背后其实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几步大棋,一步步地改变了游戏的规则。

首先,得说说比亚迪在造车方式上的一个巨大变革,这可以说是从根子上动摇了传统汽车制造业。

我们都知道,一辆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光是一个车身底盘,就得用好多块钢板或者铝板,通过冲压、焊接这些复杂的工序拼起来。

这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焊接点多了,车身的整体性和强度在理论上就会打折扣。

比亚迪现在另辟蹊径,搞了一个叫“一体化压铸”的技术。

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积木,以前造车身是拿一堆小积木慢慢拼,现在比亚迪用一台超级巨大的压铸机,像做模具一样,“咣”的一下,就把原来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零件才能组成的复杂结构,一次性压成一个整体。

这个改变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第一,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

原来需要很多工人和机器人进行焊接的工序,现在被大大简化,省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这也为它后来的价格优势打下了基础。

第二,车子本身变得更结实了。

比亚迪三招破局,车市风云再起,明年必将更惨烈-有驾

因为一体成型的零件没有那么多连接点,整个车身的结构完整性更好,刚性也更强。

举个例子,比亚迪的海豹这款车,因为它用了电池车身一体化(CTB)技术,车身的扭转刚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个数据甚至能和一些百万元级别的豪华跑车相媲美。

对咱们普通驾驶者来说,车身刚性强,意味着车子在转弯或者经过颠簸路面时,不容易变形,开起来感觉更“整”,操控性更好,在发生碰撞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而且,因为零件少了,车身重量也减轻了,对提升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也有帮助。

这种从制造源头上的创新,直接让那些还停留在传统冲压焊接生产线的车企,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压力。

其次,如果说技术革新是内功,那么在市场上最直接、最让对手感到窒息的,就是比亚迪掀起的价格战。

今年年初,比亚迪推出秦PLUS DM-i冠军版,直接把一款插电混动轿车的起售价拉到了十万元以内,喊出了“油电同价”的口号。

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过去,在我们的印象里,混合动力车因为多了一套电池和电机系统,成本更高,价格也理所当然地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贵。

比亚迪这一招,等于是直接告诉所有还在犹豫的消费者:现在用买一辆合资品牌燃油车的钱,你就能买到一辆既能用油又能用电、更省钱、驾驶体验更安静、还能享受新能源政策的插电混动车。

这个选择题一出,很多燃油车的潜在客户就开始动摇了。

比亚迪三招破局,车市风云再起,明年必将更惨烈-有驾

很多人会问,比亚迪为什么敢这么做?

它难道不赚钱吗?

这就要提到比亚迪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它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通俗点讲,就是造车需要的大部分核心零件,比亚迪都能自己生产。

从最上游的锂矿资源,到电动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电池(比如大名鼎鼎的刀片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再到汽车里越来越重要的半导体芯片,比亚迪几乎形成了一个闭环。

当其他车企还在因为全球芯片短缺或者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头疼,成本被供应商牢牢控制的时候,比亚迪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自产自销”,所以它在成本控制上拥有巨大的话语权。

这就好比一个饭店,不仅自己炒菜,连蔬菜、肉类都是自家农场种的,那么它的成本自然比那些需要去市场上高价采购食材的饭店要低得多。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底气,比亚迪才能在保证一定利润的情况下,把价格定得非常有竞争力,用成本优势去抢占市场份额。

这不单单是让传统燃油车企感到难受,就连一些同样在做新能源车的“新势力”们,如果它们的供应链依赖外部采购,也同样会在这场成本的较量中感到巨大的压力。

最后一点,也是最能打动普通消费者的,是比亚迪在解决用户痛点上下的功夫,尤其是充电焦虑和安全焦虑。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买电动车最大的顾虑就是充电问题,怕续航里程不够用,怕充电时间太长,耽误事。

比亚迪三招破局,车市风云再起,明年必将更惨烈-有驾

比亚迪正在用技术来化解这些焦虑。

一方面,它在电池安全上做了很多努力,它的“刀片电池”因为通过了非常严苛的针刺实验而名声大噪,这个实验模拟了电池在极端情况下被异物刺穿的场景,能通过这个测试意味着电池的热失控风险极低,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电动车安全性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充电速度上,比亚迪也在大力发展高电压平台快充技术。

虽然现在广告里说的“充电五分钟,续航几百公里”在日常生活中还没完全普及,但它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以想象,如果未来充电能像现在去加油站加油一样方便快捷,那电动车最后的一块短板也将被补齐。

当一个产品既能让你用得安心,又能让你用得方便,消费者自然会愿意为它买单。

这种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让比亚迪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销量。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整个汽车市场的格局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们看到,一些传统的国际汽车巨头开始放下身段,表示要学习中国的造车新模式;一些国家的车企甚至组团来中国研究市场,希望能跟上这股变革的浪潮。

对于我们广大的消费者来说,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疑是一件好事。

车企们为了赢得客户,必然会拿出更好的技术、更安全的设计和更实惠的价格。

未来我们买车,选择会更多,性价比也会更高。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汽车行业大变革,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