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9月15号那天,在泛亚技术中心的发布厅里,别克至境L7一出来,那气场就像是憋了很久的一口闷酒终于咽下去——上汽通用的人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几分。
台上话筒里的“最困难的日子过去了”,听着不像口号,更像是在对自己交代个阶段性答卷。
你要知道,这些年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这摊水里,可真是跟穿着皮鞋过河一样,小心翼翼又步步湿透。
更有意思的是,这辆L7可不是只给媒体拍拍照、让粉丝舔屏那么简单,它还肩负着一个隐形任务——成了2027年合资协议续签谈判桌上的底牌。
1997年的握手到现在,快30年了,中美两边早已不再是当初那种“我出技术你出市场”的单纯关系。
这次他们居然把车直接开去了美国,让老美摸摸方向盘、翻翻数据表,那感觉有点像学徒突然端了一道师傅没教过的新菜上来,还挺好吃。
倒回到8月份,上汽通用高层第一次受邀参加通用全球董事会,就已经埋下伏笔。
当时主管营销的薛海涛行程满得连午餐都差点省掉,但底特律那些人就是想听他讲中国市场到底发生啥事儿。
一场本该两个小时的汇报,有九十分钟全在聊国内汽车圈变幻莫测的局面——玛丽·博拉拿笔噼里啪啦记笔记,这待遇,说实话,不是谁都有。
以前美方还疑惑,“为啥不用我们的平台和系统,要自己折腾?”
等亲眼见到了至境L7这个成色,他们才闭嘴。
不光别克,凯迪拉克接下来也要换成本土研发的智驾方案,从SuperCruise转向“逍遥智行”+Momenta大模型。
这事耐人寻味:换技术意味着放权,而这种放权背后,是认同你的能力而不是敷衍妥协。
细节越扒越多,你就发现泛亚这几年干活是真狠。
增程系统、电气架构,一茬茬成果往外冒;GL8家族新能源版立项到量产14个月收工,把通用工程团队吓得直问:“他们怎么做到的?”
原先大家觉得合资公司比不上本土品牌敏捷,如今剧情反转,让不少业内人暗暗咂舌。
当然,美方愿意松绑,还有现实考量。
中美电动车用户画像完全不同,美国更多是五十岁以上精英买来彰显身份,中国则早就打起价格战拼智能化。
从政策保护到消费习惯,两地环境隔着一条太平洋那么宽。
而且,美国市场涨势看似喜人,其实根基不稳;中国虽然竞争惨烈,却是真需求推动增长,对谁都是香饽饽。
所以站在通用角度,不如索性让上海团队自主定义产品,好歹能守住份额。
还有业绩因素。
今年上半年,上汽通用卖24.5万辆,比去年多一些,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盈利,这可是从亏损泥潭爬出来后的喘息期。
华尔街投资者盯得紧,中国如果失守,他们不会手软砍预算。
所以新官斯特林·安德森(前特斯拉自动驾驶项目总监)才会火速飞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魔法,让一家被唱衰过的合资企业又抖擞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至境L7马上9月28日预售,20-30万区间正撞理想L6这样的强敌,新品牌、新定位,全凭消费者是否买账。
如果说之前这些故事都是铺垫,那么真正的大戏才刚开幕。
本土对手熟门熟路地玩流量和用户运营,上汽通用途径略显传统,这方面能不能破局,很可能决定它是不是昙花一现。
有人乐观,说这是反攻第一枪,也有人摇头:“长板够长,可短板也是命门。”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送礼物,一切靠真刀真枪抢来的市场认可。
而新能源赛道,就是这么残酷——今天掌声雷动,明天销量扑街,都很正常。
我倒觉得,现在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当合资厂不再抱死外国爸爸的大腿,而是真的踩进泥巴田里自个儿种稻谷的时候,它离生存甚至复兴,都近了一大步。
剩下的问题,就留给时间吧。
有兴趣的话,可以先猜猜,今年年底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一份订单榜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