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俄罗斯汽车市场就像坐了一趟过山车——速度快、变化猛,还让人有点晕。以前满街跑的都是丰田、大众、奔驰、福特这些熟脸,结果2022年一闹制裁,西方车企集体收拾行李走人,19家工厂,直接闲了16家。门口的大门锁上,机器蒙灰,工人被迫回家喝茶,整个行业瞬间凉半截。
供应链一断,零部件进不来,产量直接垮了——2021年还产150万辆,2022年只剩一半。经济学家当时还唱衰,说俄罗斯经济要崩三成,结果高油价加上中国贸易硬是把这口气顶住了。但汽车这块的窟窿,中国车企一哟,这不就是机会吗?出口量像坐火箭一样往上涨。
短短两年,中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从9%飙到61%,2024年上半年还能稳在59%。奇瑞、长城、吉利成了新宠,哈弗SUV甚至快追上俄罗斯的老大哥拉达——2024年前9个月卖了13.6万辆,拉达则是43.6万辆。现在俄罗斯人买车,一半以上是中国货,这速度让不少人直呼:“变得也太快了吧!”
那堆被抛弃的工厂怎么处理?俄罗斯显然着急,毕竟这些地方是经济命脉,像下诺夫哥罗德、喀山这种靠大厂吃饭的城市,厂一停,整个城市收入就瘪下去。俄罗斯国家杜马副议长切尔尼绍夫早在2022年底就建议:把这些闲置厂打包卖给中国,让汽车业复苏,还能稳就业、稳社会。说得很直白——这是现成的便宜货,设备新,设施齐全,来一手不亏。
但中国车企可不是慈善家,算账得算到最后一分。俄罗斯一年销量才150万辆,跟中国本土每个月几百万辆比,简直小巫见大巫。加上经济不稳、高利率、制裁压顶,本地消费潜力有限,出口的利润反而更高。所以大部分中国车企宁愿继续运整车过去,也不急着扎根建厂。
也有动作快的。奇瑞在2024年用原大众、梅赛德斯等三家工厂开始组装车,销量连续翻番;长城更早,2019年就在图拉建厂,产能15万辆,2025年计划扩到20万辆。其他小品牌也租用原宝马、现代、起亚的厂开工。但整体本地化推进缓慢,更多还是出口为主。
问题是,2025年上半年形势就不一样了——中国对俄出口量降了59%,整体市场销量也掉了26%。原因很现实:高利率让老百姓不敢贷款买车,制裁和关税又让价格飙升。更糟的是,全球范围内中国车企也遭遇逆风,欧盟加关税,美国直接禁,中国车出口的“狂飙”似乎要按下暂停键。
切尔尼绍夫的“打包卖厂”没能完全落地,更多工厂还是落在本土企业手里,再间接找中国合作。俄罗斯想借中国技术养大市场,但中国算得精,能赚出口的钱就不愿深投。结果就是——产量还是回升不快,拉达继续占老大位置,中国车靠组装撑场面,行业危机依旧在。
这事不是简单的你卖我买,而是场复杂的博弈:俄罗斯急需要伙伴稳经济,中国企业盯着市场风险和回报,谨慎下手。未来,中国可能还是出口为主,而俄罗斯要想真留住伙伴,就得调政策、降风险。账算清楚了,大家都能过得舒坦;不然,再急也没用。
你觉得,中国车企会在俄罗斯加大投资吗?还是继续“出口为王”?留言聊聊,你的看法可能比他们的策略还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