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短途出行时,总想要一辆灵活又不用为续航焦虑的车,选踏板车时却在品牌信任、性能表现、续航能力间反复纠结,到底哪款能真正贴合需求?北京车主 Cloud 的经历,或许能给有同样困惑的人答案。
Cloud 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童年时家里第一辆摩托车就是大阳弯梁,“心随我动” 的口号至今还印在他的记忆里,这份特殊的情感联结,让他对大阳品牌多了份天然的信任。最初,他想选一辆仿赛车型,觉得外观够酷,但考虑到日常短途出行和偶尔休闲游玩的需求,仿赛的实用性终究差点意思,最终把目光转向了踏板车市场 —— 毕竟踏板车的灵活度,是四轮汽车比不了的,能带来更自由的出行体验。
选车时,Cloud 最先考虑的就是品牌情感。比起其他陌生品牌,大阳承载了他的童年回忆,这份信任让他优先关注大阳的车型。而大阳 VRX150 能脱颖而出,核心还是靠硬实力。外观上,它采用 “天圆地方” 的设计理念,把复古风与现代极简风格融合在一起,和市面上大多千篇一律的复古踏板不同,一眼就能让人记住。续航更是解决了他的一大顾虑,10L 的大容量油箱,官方数据显示能跑 400450 公里,短途旅行完全不用频繁找加油站。
动力方面也没让人失望,150cc 水冷四气门发动机,最大功率 12.1kW,最大扭矩 14.6N・m,在同级别车型里表现很突出。他选的芯动版还带 ViCore 4.0 混动系统,BSG 电机能额外提供 1.2kW 的峰值功率,起步和加速时都更给力。更让他安心的是,厂商提供 5 年不限公里数的发动机三包政策,这无疑给购车加了层保障。
期间他也对比过其他车型,标致姜戈车型相对较老,不少竞品设计还模仿它;三阳飞度的油箱小,续航不够理想;维多利亚 150 则让他对可靠性有点担心,“不想半路喊货拉拉”,最终还是 VRX150 的原创外观和综合表现打动了他。
如今 Cloud 已经骑了 1700 公里,对这辆车的体验也越来越清晰。动力方面,他常带家人双人骑行,就算遇到步行都觉得费劲的陡坡,车辆动力依然充沛,没半点压力。红绿灯起步时,开启 HEV 混动模式,不仅起步快,发动机运行也更平顺,体验提升很明显,不过这个混动功能需要手动开启,车辆默认是关闭状态。
操控和制动也让他很放心,双通道 ABS+TCS 系统,刹车时能感觉到可靠的制动力。过弯道时,车身特别灵活,指向也精准,循迹性很好。减震系统支撑性不错,能保证操控稳定,但也因为支撑性好,调校得偏硬朗,路感很清晰,不过 Cloud 觉得这是踏板车的普遍情况,不算大问题。
舒适性上,770mm 的座高对大多数身高的人都友好,骑行姿态总体不错。但座垫是个小遗憾,填充物不够厚实,连续骑超过 2 小时,臀部就会觉得不舒服。油耗方面,1700 公里下来他加了约 5 箱油,前四箱油基本都是跑 350 公里以上才亮燃油警告灯,之后加油 89 升;最近一箱油用了运动模式,跑了 380 公里警告灯还没亮。综合算下来,百公里平均油耗约 2.32.4 升,和专业测评的 2.9L/100km 测试油耗、2.2L/100km 城市通勤油耗相比,表现很均衡。这样算下来,一箱油跑 400 公里 “轻轻松松”,甚至有机会跑到 450 公里。
1700 公里里,车辆没出现过重大问题,运行品质整体良好,只有一次启动时 “打火喘了一下”,后续再没出现过,暂时没法判断具体原因。他也试过表显极速,跑到 100km/h 时车辆依然稳定,不过日常巡航还是 6585km/h 最舒服,超过 85km/h 后风噪会明显增大,他推测可能和头盔也有关系。
当然,这辆车也有不足之处。没有标配行车记录仪,车上还没预留安装孔位,后期自己加装不仅麻烦,还可能影响车身美观。手套箱的储物空间大小还行,但入口形状不规则,放东西、拿东西都不太方便。现在市面上针对 VRX150 的专用改装件也比较少,想个性化改装的话选择不多。不过 Cloud 对 TBOX 车联网这类功能需求不高,这一点对他影响不大。
大阳 VRX150 满足了 Cloud 对踏板车在动力、续航、操控和外观上的核心需求,在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上的表现,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虽然在座椅舒适性、行车记录仪配置和改装件丰富度上还有提升空间,但作为日常通勤和带娃休闲的工具,它已经足够合格。
其实选踏板车,选的不只是一个出行工具,更是一份契合日常的安心。大阳 VRX150 用真实的续航、动力和操控,解决了不少人短途出行的痛点,这样的表现,是否符合你对理想踏板车的期待?如果你也在选踏板车,最看重的是续航、动力还是舒适性?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