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怪象:销量跌至39万辆,股价反升,原因何在?

比亚迪的逆向逻辑:单月销量下滑为何触发股价上涨?

比亚迪怪象:销量跌至39万辆,股价反升,原因何在?-有驾

当一家车企单月销量同比下滑5.5%,股价却逆势上涨时,市场在传递什么信号? 比亚迪9月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现象:表面上的“退步”背后,是更强大的生存策略在发挥作用。 这种矛盾的核心在于,资本市场评估企业价值的逻辑已从“销量规模”转向“健康度与盈利能力”。

一、单月下滑的真相:主动战略调整优于被动失速

比亚迪怪象:销量跌至39万辆,股价反升,原因何在?-有驾

比亚迪9月销量39.6万辆的同比下滑,首先需要对照去年同期的特殊背景。 2024年9月,因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到期,消费者集中购车推高基数,导致当月销量冲至41.9万辆。 2025年政策环境稳定后,市场回归理性,5.5%的降幅实质是基数效应下的“数据幻觉”。

比亚迪的主动调整。 2025年前4个月,比亚迪经销商库存激增15万辆,库存周期一度长达3-4个月,接近行业承受上限。 而9月的数据显示,比亚迪将库存系数从8月的1.2降至1.0(低于行业警戒线1.5),库存周转天数缩短至28天,为近12个月最优水平。 这一调整意味着比亚迪宁愿牺牲短期销量,也要避免经销商压库,维持终端价格稳定。

比亚迪怪象:销量跌至39万辆,股价反升,原因何在?-有驾

同时,比亚迪在高端化布局上持续加码。 9月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如仰望U8、方程豹豹8)交付量超1.8万辆,同比增长120%,高端车型销量占比提升至23%。 这类车型生产周期长、交付慢,短期内会拉低总销量,单车利润远超中低端产品。 类似策略在2024年已有体现:方程豹5上市8个月后降价5万元,虽引发老车主不满,推动了品牌在30万元级市场的渗透。

二、股价上涨的驱动力:资本看透“规模陷阱”

比亚迪怪象:销量跌至39万辆,股价反升,原因何在?-有驾

比亚迪股价在销量公布后不跌反涨,与市场对车企估值逻辑的变化直接相关。 2025年5月,比亚迪曾因降价引发股价单日暴跌8%,市值蒸发超1000亿港元。 此次市场反应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投资者更关注以下指标:

盈利结构优化:比亚迪2025年Q1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增长100.38%,毛利率维持在21%左右。 尽管国内价格战激烈,海外市场成为利润缓冲带在欧洲市场,比亚迪单车利润约为4万元,是国内的3倍以上。 前9个月海外销量同比增长89%,出口量首次突破5万辆,占比亚迪总销量的20%以上。

比亚迪怪象:销量跌至39万辆,股价反升,原因何在?-有驾

高管增持信心信号:9月1日至9日,比亚迪5名高管及32名核心人员合计增持48.82万股A股,总金额达5232.78万元。 这是比亚迪连续两年在半年报后出手增持,且金额较去年增长47.6%。 此类动作直接对冲了“年度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的传闻带来的市场焦虑。

全产业链成本壁垒:比亚迪的护城河在于垂直整合能力。 其自研电池(比采购宁德时代便宜15-20%)、自产IGBT芯片,甚至掌控锂矿资源(青海盐湖及非洲6座矿场),形成“从矿到车”的闭环。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研发投入309亿元,同比增53%,持续巩固技术优势。

三、行业竞争逻辑质变: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比亚迪的案例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层变革。 202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已降至4.4%,单纯靠降价抢占市场的方式难以为继。 车企的竞争焦点转向三个维度:

技术差异化: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标准被欧盟ECE R100.3采纳,DM5.0混动系统百公里油耗降至3.5升,智能驾驶系统DiPilot 4.0已搭载超15款车型。 这些技术直接支撑产品溢价。

全球化能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53%,比亚迪贡献了其中的18%。 其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已投产,匈牙利基地在建,海外布局降低了对国内卷价格的依赖。

供应链韧性:比亚迪通过“迪链”体系管理上下游企业,现金流优于同行。 2025年Q1其资产负债率为74.64%,低于蔚来、奇瑞等竞争对手(均超87%)。

当下资本市场对车企的评判标准,已从“月销破万”的噱头转向“单车利润”“海外占比”“技术渗透率”等质量指标。 比亚迪的股价反应证明,当一家企业展现出抗风险能力和长期盈利潜力时,短期销量波动反而成为次要因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